半月评论2007年第23期 扬起社会建设的风帆
半月评论2007年第23期 扬起社会建设的风帆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首次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并列提出的重要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时期战略任务的提出,社会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相结合,具备了立论依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成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位一体布局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高度。
社会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根本在于解决经济建设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特别是重点关注弱势群众。社会建设要统筹考虑机会、程序、结果公平,最终目标是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因此,社会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应该有社会事业的建设、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制建设等,还应该有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协调机制的建设等。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社会建设内容时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建设重点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发展教育。发展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我国现在实行的是9年制义务教育,但资料显示,我国25岁以上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只有7.4年。因此,社会建设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尤其要关注流动人口子女、贫困地区儿童等群体,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
二是解决好就业。国家要协调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人人都有工作。计划经济时代,分配工作的方式虽然实现了人人都有工作,但是却带来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劳动力市场体制,提高了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失业、下岗、“毕业即失业”等问题。所以,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各级政府、各单位都应该思考社会的整体利益。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
三是收入分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目前,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要想短期内缩小或消除差距,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关键是要纠正不合理、不公正的差异。因此,社会建设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体现了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深刻认识,是解决各阶层利益矛盾、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迫切需要。
四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广泛,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住房保障、养老、医疗等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最终目标是保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管理,有了好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使社会运转协调,使人民生活安宁和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60年里,我们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必须看到,也积累了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20多年中,我们党基本上没有把社会建设提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使得社会组织丧失了自主和活力。政府承担的功能严重错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建设发展的速度加快,程度深化.取得很大进步,但是,社会事业整体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也出现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可以说,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较快而又协调地推进社会建设,是充分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发展。
为了顺利推进社会建设,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
第一,必须把社会建设提高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无论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还是从根本要求和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必须协调发展。
第二,必须建立起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体制。社会建设滞后,宛其原因,除了认识偏差外。还存在着影响社会建设与其他三大建设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所以必须建立如决策机制、投入机制、纠错机制和问责制等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第三,必须保持社会建设自身各部分之问的协调发展。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又有组成它的各种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要求社会建设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
与“半月评论2007年第23期 扬起社会建设的风帆”相关的内容推荐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