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XML地图 最新文章
国考 | 北京 | 天津 | 山东 | 河北 | 湖北 | 广东 | 江苏 | 福建 | 四川
上海 | 重庆 | 山西 | 河南 | 湖南 | 云南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辽宁 | 内蒙古
广西 | 浙江 | 江西 | 贵州 | 海南 | 安徽 | 新疆 | 青海 | 吉林 | 深圳 | 黑龙江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聚焦2016年国考考试内容深度解析

发布时间:2015-11-30 11:14:55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聚焦2016年国考考试内容深度解析

  备受瞩目的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昨天启幕,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专家分析,此次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难度系数不大,得分率或略高于往年。而申论则聚焦公共素养与公民理性德行等问题,《论语》经典“不学礼,无以立”成了申论大作文的中心议题。

  2016年度国考招录2.7万余人,增幅达25%,但报考人数并未“水涨船高”。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06.9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6.9%,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33:1。这也创下近年来最低竞争比,成为“最好考的一年”。

  聚焦行测】

  行测整体难度系数不大

  这次副省级题目为135题,地市级总题量为130题。虽然言语理解等个别题型有变、细节要求更细,但题目也成功“瘦身”——阅读量相对减少了,特别长的文段较少,整体难度并不高。专家分析,由于整体难度系数不大,考查深度相对较浅,如果考生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得分率或略高于往年。

  纵观2016年国考行测,考查内容涉及时政、法律、国情、经济、中外历史、环境保护、古代生物和生活常识等。这次行测的跨科考趋势明显,且与时政关联增强。时政方面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展开,考查范围较广,需要考生了解从2012年的十八大一直到去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

  环境保护方面,今年地市级考到两道题,都是围绕当前的环境保护热点所出。一道题是有关PM2.5和PM10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作为城市决策者,在整改郊区水泥厂、整改郊区造纸厂、市区车辆限号行驶、改善郊区植被环境等方案中采取影响最小,但能最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法律部分今年考到的题目较多,有6道,但是也普遍难度不大,一般都是围绕法条展开。比如被辞退的公安局处长对决定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等。另外国情、经济、历史方面考查得较为综合,涉及面较广。

  具体模块分析:

  一、常识判断:

  首先考查的内容是时事政治部分,考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题目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考查范围较广,需要考生了解从2012的十八大一直到去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

  法律部分今年考到的题目较多,有6道,但是普遍难度不大,一般都是围绕法条展开。比如题目中考到哪些情况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被辞退的公安局处长对决定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哪些情况不负刑事责任等。今年地市级的国考题考到了有关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的知识。宪法考到的是最新通过的关于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行政法中,有一道题考到的就是行政法的责任法定原则;其它有关行政法的内容是在别的法律题中个别选项有所体现,考到的是行政人员自身的救济途径和一些其它权利义务。刑法部分今年地市级国考考到了2道题,考查比重有所增加,考到的内容主要是何种情况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年龄。民法通则考查内容不多,在个别选项中有所涉及,考查的是民事责任能力人需要承担的义务。其它法律部分考到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国情部分,考到的内容较广,包括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主要作物、土壤类型及分布、各省简称、名胜古迹。

  经济方面主要考察的是经济学方面的名词及其应用,考到的名词包括:机会成本、完全垄断、边际效益、外部效应。

  历史部分,我国历史考到了古代军事、经济、天文、艺术及其人物对应;诸子百家中各家主张;古代文学中相关人物的观点。世界历史部分考到的是二战时期的内容。同时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对比来考查考生,加大了题目难度。

  国情、经济、历史方面考查的较为综合,表明来看,涉及面较广,但是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考到的内容依旧是我国的主流传统文化。

  生活常识中考查的是元素、离子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常规,考到的是1、常见的地壳元素和人体主要元素以及有关氧元素的相关知识;2、何种情况下可以导电。最后二道生活常识题是必得分题。

  环境保护部分,今年地市级考到了2道题,都是围绕当前的环境保护热点所处。考题难度系数也不大,考到的是1、PM2.5和PM10的知识;2、风向、上下流对城市的影响。

  考题中还涉及到地球演变过程中的有关恐龙的相关知识。

  以上就是2016年国考常识判断的考点归纳。

  二、言语理解

  2016年国考行测部分于今天上午结束。就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来看,总体题量与去年持平,都是40道题,80%都是中等难度题目。选词填空部分整体难度不高,今年对成语的考查又开始回升,虚词依然没有考查。其次,题型稳定,依然由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这三部分构成。但是在题目的形式方面,却出现了三大变化:

  1、材料“瘦身”,且更具专业性。今年言语题给人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题目的成功“瘦身”--阅读量相对减少了,特别长的文段几乎没有。其次,文段材料来源涉及科技、学术类居多,有的文段晦涩难懂,这说明国考言语更多地考查快速阅读这种能力,并不只是文科生的福利。

  2、片段阅读部分提问方式更加灵活。比如有道题的提问是“根据文段,作者希望科幻作品:”,还有一道题“文段接下来不可能论述的是”。

  3、语句表达部分题量持续增加。题目由往年一般4道增加为6道,其中语句排序题由往年稳定的2道题增加为3道题,下文推断题延续近三年持续出现升级为必考题型。

  材料“瘦身”,且更具专业性。今年言语题给人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题目的成功“瘦身”--阅读量相对减少了,特别长的文段几乎没有。其次,文段材料来源涉及科技、学术类居多,有的文段晦涩难懂,这说明国考言语更多地考查快速阅读这种能力,并不只是文科生的福利。

  整体来看,今年言语题目并不难,只要考生平时按照我们把握归纳总结的知识点学习,完全可以稳操胜券。

  三、数量关系

  题目数量上:今年行测数量关系方面题量上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省部级以上15题,地市级10题,在难度上也继续了2015年的趋势,简单题占到了绝大多数,如兴趣小组羽毛球组人数的题、甲乙两部门发布日问题等都是极为简单的题目。

  难易程度上:数量关系不再是以往那种全部放弃用来蒙的模块,因为近两三年的考题都变得简单,只是简单的量关系,只要通过简单的分析处理即可得到答案。如电器耗电量周一是周二多少倍的问题,根据题意列出比值即可。从今年的难易程度上完全可以看出2017年的数量关系会继续保持,出题人想要考生们做一部分数量关系,而不是全部靠蒙。

  题型上:行程问题、排列组合概率、方程赋值等常考查考点依旧是重头戏,特别是排列组合概率这两年一直作为考查的重点,这种题型简单又考查分析力,所以要加强该类题的学习。钟表问题这样已经很久没有考查的知识点也再次出现在国考的试卷上,难度不大,但提醒我们以前的考查知识点很可能会重出江湖!

  总之,今年的数量关系对于有时间做的考生来说一定是巨大的收获,也惊醒广大考生,数量关系不在是全部放弃的题目,要有选择的做完简单题。另外对于考纲要求的量化关系要着重加强,今年对于量关系只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运用赋值方程等都可以解决,但2017可能会在此稍微做点难度加强。

  四、判断推理

  2016年国考判断推理,在命题趋势上大体情况并未发生变化,题量与去年持平,仍然是40道题,图形、定义、类比、逻辑各10道题,但是在考察的侧重点上,会有一些倾向性的调整,其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题目难度整体适中,而图形推理和定义判断题目难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图形推理的难度整体略大。

  图形推理涉及曲直性、对称性、一笔画的考点略多,需要考生认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明确图形的整体和部分规律,从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定义判断增加了对多定义判断的考察量,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区分明辨定义。类比推理考察语义关系的考点较多,需要考生的日常积累。逻辑判断的题目中加强削弱论证类题目考察量占约70%左右,仍是考生备考的重点。

  1、图形特征弱化,细节更细

  图形推理十道题,一级考点并未出新,但是学员普遍反映图形推理略难,原因在于,图形整体特征弱化,例如考察对称性的图形,对称性并不明显,相对弱化;其次,图形考点更加细化,例如属性类中的对称性,会细化到对称轴的方向来进行考察。

  2、定义形式有变

  在十道定义判断的题目中,命题形式和往年相比出现了变化,历年的定义判断,命题形式为题干给出一个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解释,最后问符合或者不符合定义的选项是哪个,但是2016年国考定义判断,出现了根据题干定义,判定选项中出现的情形为真为假的情况。

  3、类比成语频出

  2016年国考类比推理的题目中,成语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提高了对考生文学基本素养的考察。

  4、逻辑可读性下降

  国考逻辑题目,并未出现偏难怪题,但是整体题干变长,可读性不强,题干涉及科普类材料较多,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五、资料分析

  从题目材料角度可以看出,依旧保留了一篇纯文字材料,结构格式也非常容易把握,简单读读每段第一句话就可以把整篇材料掌握。综合性材料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上材料难度不大,数据便于查找。纵览全篇,不论是题目难度还是计算量均小于往年,今年考试侧重考查平均值的计算,所占比例较大,观察比较的题型较多,几无复杂计算,故今年国考资料分析的得分率应高于往年。

  资料分析的材料趋于简短,文字型材料只有一篇,其他三篇均为表格或图形材料;熟练掌握材料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数据查找将更为快捷;整套资料分析的计算量整体较易,选项差距较大,便于选出正确答案,但今年考试有两道平均数的增长率计算问题,可见今年的国考技巧性更强,预计也将成为未来国考的发展趋势。

  【聚焦申论】

  副省级题目分析

  申论试题关注“中国范儿”

  2016国考申论试卷(副省)聚焦“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这一主题,直击社会热点,让“公共素养”这一主题真正和国家形象联系起来,强调“大国意识”,让“中国范儿”走起来。(副省)材料以《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开篇,引发大家对“国民素质”的关注。

  近来,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如何提升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成为这次申论的重点关注角度。同时这次申论题目还引用了《论语》中的古语“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国考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态度。大作文是以“不学礼,无以立”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作文。专家分析,申论(副省)试卷立足大国发展的背景,探讨你我“小民”所当为,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你我,你我关乎大国的进步。

  一、题目设置之稳——题型全面性、基础性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副省)题目选取稳定性强,重点题型均有所涉及。归纳概括题型要求考生概括委员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这属于概括题型中的基础题型,测查考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题目要求考生写一份作品的导言、写一份讲话稿,测查考生实际工作中的文书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考查了对“中国教育缺失灵魂”的理解,是一道典型的解释分析题目,主要测查考生“分析问题”能力。申发论述题目一如过往,要求考生对于一句话的思考写文章,这要求考生所写文章要切题,紧扣这句话体现的观点展开议论。

  二、题目设置之变——问法灵活性、创新性

  2016国考申论虽然题目覆盖全面,而且题型选取基础性强。但是在稳定中也能看到此次考试中题目设计谋新求变,归纳概括题型中题干要求概括委员关注的问题及建议,较之以往单纯的概括问题,增加了概括做法这一环节。这在问法上寻求了创新,也为考试增加了难度。

  贯彻执行题目继承往年传统,重点考察对讲话稿的写作。但同时也引入一种类型,即要求考生写作品的导言。看似毫无头绪,其实与实际生活中书籍导言无明显差别,题目要求也明确提示考生答案所涉及的内容。类似的考题,在12年考试中也出现过。12年考试要求考生撰写“编者按”,同样放置在导言位置,同样在题目要求中有所提示。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设置在稳中求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题目的问法有所创新,但是核心解题方法仍不变。

  副省作文更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本次国考中,申论论述题目使用《论语》中古语进行引入,更具备中国古典传统美,也体现了国考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态度。

  1.“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经典入申论

  纵观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在申发论述题目中使用一句话进行引入的情况经常出现,例如15年国考副省中,以“‘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体人性”引入;14年国考副省中,以米兰·昆德拉的“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来的”进行引入;13年国考副省中,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进行引入。

  可以看到,本次的国考副省级申论作文题目虽然形式与历年类似,但是内容上却体现了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关注,彰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态度。

  2.一刀见血,点明中心:申论作文其实很好懂

  “不学礼,无以立”。将这句话作文中心议题,足可以见得这句话与本次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主题的紧密结合。《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民族形象也将会受到影响。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当今社会却还是存在一些不讲礼仪、不讲道德事件,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国家形象与社会发展。《论语》中的这句话,与申论材料紧密结合,考生通过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就能准确迅速的拟定文章立意,从而进行文章写作。

  地市级题目分析

  2016国考申论试卷(地市)重在考查考生处理机关事务的能力,主题为“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德行”,凸显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结合。其材料设置涉猎古今中外案例,既有古代苏东坡治理西湖、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案例,又有现代生活中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案例;既有我国政治领域反“四风”政策的相关条例,又有美国制订养老保险的计划。大作文则要求考生从“好的政策不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专家认为,考生不仅要在平时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有持续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好相关的政策和理论。

  一、主题选取

  2016国考申论试卷(地市级)主题为“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德行”,凸显政治色彩,是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结合。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民生问题到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在政策制定中突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强调良好的政策能够促进公民的理性养成,引导人民的善意,其最终目的就是维护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材料设置

  1.涉猎古今中外案例

  材料中涉及既有我国古代苏东坡治理西湖、张居正颁布的一条鞭法的案例,又有现代生活中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案例;既有我国政治领域反“四风”政策的相关条例,又有美国制定养老保险的计划。可谓案例来源广泛,可读性较强。

  2.时效性强

  材料选取近来民众关注且在网上讨论热烈的党员干部“四风”问题,以及今年上半年发生的民众普遍关心的文化、教育、交通等问题,有一定的时效性。

  3.材料选取突破常规,更加灵活多变

  2016国考申论(市地级)材料选取了某市政务信息网中“市长信箱”收到的几例市民网络来信,按照来信——答复——办理情况——来信人反馈建议的逻辑展开,凸显机关公文实务。

  三、题目命制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市地级)采取四大题五小题的命题模式,侧重考查概括与贯彻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机关工作的能力。

  第一题为贯彻执行题,题目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好政策”进行汇总,整理出一份简报,形式新颖,实则考查考生提炼观点的能力。

  第二题为贯彻执行题,列出某政府办理市长信箱,回复群众来信的操作流程,考查考生对机关工作的认知能力和透过案例型材料总结一般观点的能力。

  第三题为两道小题,均为概括题型。第一小题为分析原因,依然从某项政策的制定入手,分析引起热议的原因;第二小题针对网络上的网民讨论,概括观点及理由,属于常规题型。

  第四题为话题作文,结合对材料结尾的一句话的思考也一篇文章,突出作文主题“好政策能够涵养公民的理性和德行”。

  综上所述,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市地级)聚焦“好政策”,体现民生关怀,涵养公民的理性与德行。申论写作网认为,考生不仅要在平时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有持续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相关的政策和理论,强化锻炼考生的基本能力,考生们只要以不变应万变,定能成功应对此次考试,让“梦想照进现实”。

  上一篇: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

  下一篇:2016年国考成绩查询入口(山东考区)

与“聚焦2016年国考考试内容深度解析”相关的内容推荐

Copyright (C) 2009-2014 Gwyzk.Com INC ◎ 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法律顾问:陈家诚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 鲁ICP备120157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