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考热点聚焦:垃圾信息和诈骗电话
【背景链接】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但是随之而来的,利用手机的通信网络诈骗和垃圾短信也越来越多。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接到过“响一声就挂”的诈骗电话,也不得不长期忍受“办证”、“发票”、“贷款”、“出售手机监听设备”等不良短信的骚扰。近年来,诈骗骚扰的内容更是升级到“银行卡被盗刷”、“购车退税”、“法院传票”……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2004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通知》,迄今已整整十年,各类不良短信和诈骗电话还是屡禁不止。
【问题阐释】
1.垃圾信息和诈骗电话内容涉及范围广,涵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迷惑性强,还有少量包含色情、暴力或反动内容的违法信息。
从垃圾短信的内容来看,以广告推销类短信和诈骗类短信为主,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4年公布了垃圾短信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年度典型词汇,包括热线、发票、积分、贷款、现房、抵押、投资、担保、抽奖、治疗、招商、房产、餐饮等。
2.垃圾信息和诈骗电话数量大,各类电话号码不断骚扰全国手机用户,民众频遭骚扰之苦。
2013年全年,360手机卫士共为用户拦截各类手机垃圾短信971亿条,全国平均每天有约230万个电话号码在不断骚扰全国手机用户,85%为移动电话号码,15%为固定电话号码(包括普通座机号码,400、800电话号码,95开头的商务客服号码和各种网络电话号码)。
3.电信诈骗成多发态势,百姓遭受巨额损失。
据公安部统计,2013年我国电信诈骗发案30万余起,群众损失100多亿元。
【原因分析】
1.端口类垃圾短信的治理,长期以来效果甚微。
工信部曾开展过多次垃圾短信的整治专项行动,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无法除“根”。上网搜索“短信群发”或“短信平台”等关键词,依然会发现大量靠群发短信为业的网站。
2.立法缺位。
目前对于发送垃圾短信这一行为本身,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作出解释。若从法律角度对于这一行为进行介入,只能依据短信的内容采取措施,比如是卖发票的,那按照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来界定;涉及淫秽色情的,按照治安管理的相关法律来界定。此外,垃圾短信的概念不明确,也给本就十分局限的监管带来了额外的阻碍。
3.各部门缺乏协调,导致打击不力,处罚力度不够。
虽然有很多部门都在参与治理,但执法依据不足,多是部门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政策法规层面一直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这让打击垃圾短信行动的效果不长久。同时在治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配合程度不够。
4.电信业务经营者未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安全监管制度。
三大电信运营商,治理垃圾短信完全靠自律,即使做得不好也无所谓,缺乏处罚制度。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面对创收压力,很多运营商往往是睁一眼闭一眼。
【对策措施】
治理垃圾信息和骚扰电话要想见效,必须形成合力,立法、执法并举,明确监管的主体责任,改变当前“九龙治水”的状况。
1.立法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执法部门也能够对垃圾信息的源头进行追查和严惩。
2.继续实行移动电话的实名登记。
在新加坡所有的电话号码都必须实名登记,要通过电话实施营销或者业务推广,一旦被调查,公司和个人肯定跑不掉,哪怕在便利店购买一张电话卡,都必须登记个人资料。
3.各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加大对发布垃圾短信和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
治理垃圾短信和电信诈骗关键在执行和落实法律法规,严厉惩处不法行为,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的问题就会大有好转。
4.加强宣传,提高公民个人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更多热点内容查阅:2015年最新申论热点 2015时事政治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