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时评:期待人大看好“钱袋子”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点,财政怎么花钱,有没有效率,应是一笔明白账,这直接关系着中国能否有效地使用和节约资金战胜困难。因此,在今年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中,财政监督被寄予厚望。
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级人大的预算监督工作屡有创新之举。但是,人大对预算报告的审议要进一步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仍需要破解不少难题。
比如,提交各级人大审议的预算方案专业性过强,相关的预算资料过于庞杂,专业的表述、复杂的图表、纷繁的数据,不利于代表深入比较分析;再如,负责审议预算的我国各级人大代表职业有别、专长各异,绝大多数不具备预算专业知识,大多从事的是非经济性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懂预算报告并对其进行审查,影响了审议监督的效果;而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内容多、会期短,预算报告的审议往往又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同时进行,代表们的注意力、关注点往往更多集中于政府工作报告上,也容易使审议因时间仓促而流于形式。这些“看不完”、“读不透”、“弄不懂”、“说不清”的问题,让有些代表把预算审议比喻为“看着目录审著作”。
不过,改变也正在发生着。打开今年的全国两会预算报告,其中的7个图表、12个附表、45个解释,都有助于人大代表逐步迈过“专业”门槛,认真履行审查和监督的职能,使得政府花钱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和民主。而报告按科目分类报账,则重在解释和说明预算草案,淡化报告财政工作的色彩。
在今年两会上,各方对预算报告的高聚焦度,传递出一种共识:让人大会议对预算审查更具实质性,审议过程更为合理和透明,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政府预决算的了解和参与度。
人大受人民的委托管住和管好政府如何收钱和花钱,是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一环。正因如此,今后更应强化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核和监督。有关专家就建议,人大应成为经常辩论预算的场所,人大60%的时间应用于讨论和决定政府怎样收钱,特别是怎样花钱;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协商、讨论、汇集、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之间应该形成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而进一步加强预算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的衔接,使预算报告中的资金安排能够紧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也是值得期待的改革方向。
只有对预算问题抠得越来越细,才能看好政府的“钱袋子”,才有利于预防腐败。也只有当人大对预算报告的审议越来越具有实质性,才会使预算真正发挥出对财政收支的刚性约束。
与“瞭望时评:期待人大看好“钱袋子””相关的内容推荐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