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网评:解决执行难彰显法律威严--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开展两周年随感

复兴时评  2020-04-18 18:01:05

  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时至今日,“基本解决执行难”已经两周年,全国各地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执行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

  乘借司法体制改革的春风,执行体制、执行机制、执行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全面推进执行体制、执行机制、执行模式改革,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执行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实施,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作用越来越凸显,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解决查人找物难题,人民法院主动与公安、工商、银行等10多个部门建立了“总对总”及“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的存款、房屋、车辆、证券等财产“一网查尽、一键锁定”,执行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或冻结(查封)、划扣被执行人财产和相关信息。为解决财产变现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网络司法拍卖的规定,确立以网络拍卖为原则、委托拍卖为例外的司法拍卖新模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通过网络司法拍卖,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被执行人财产实现了最大价值化。

  人民法院全面推进执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先后出台15个司法解释和33个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执行指挥体系,四级法院统一办案平台全面上线,“制度铁笼”和“数据铁笼”越扎越紧,有效解决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等问题。人民法院还主动联合60多个单位构建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网络,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据相关数据,到目前为止,最高人民法院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96万人次,限制1000多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391万人次乘坐动车和高铁,220多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了义务。全社会理解执行、尊重执行、协助执行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信息化执行查控体系的建成,执行管理体系、执行指挥体系的使用,执行信用惩戒体系的深入,执行规范体系的完善,各种配套措施的扩充,全国法院极力破解执行难题,补齐执行短板,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和外界干预执行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人民法院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的情形基本消除;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的程序标准和实质标准把握不严、恢复执行等相关配套机制应用不畅的问题基本解决;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内基本执行完毕,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人民法院执行权威得到了有效树立,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显著增强。(文/胡毅)

本文内容转载自 央视网-复兴网评,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