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07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李毅中这句话让谁觉得刺耳?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2:20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李毅中这句话让谁觉得刺耳?

  6月是全国的“安全生产月”。安全月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安排是将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不仅要查企业,还要查地方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安监部门为此还设立了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安全监管工作。

  怎么个鼓励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有一个明确的承诺:“凡是媒体、互联网曝光的安全事故,安监部门都有责任查清。”

  这是一句看似平淡的承诺。对许多政府部门而言,媒体有报道、互联网有反映,他们一直很重视,一听到就开始认真查。况且,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这本来就是中央对各级政府的明确要求。

  可对有的人来说,李毅中的话可能还是让他们听了觉得新鲜,甚至新鲜得有些刺耳。为什么刺耳?因为与他们的思维习惯不相符。他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是“凡是领导批示的,下级部门都有责任查清”。

  李毅中的话,肯定是不排斥“领导批示的”要查清的。但照他的意思,领导还没批示的,也需要行动起来。换言之,就是要不惟批示不惟上。

  对“惟批示论”者来说,媒体、互联网不算什么,只要上级没看到、没听说、没批示,这个问题就不重要,甚至就不存在。别说查清楚,就是管都不用管。由此,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对安全事故的重视程度,不是以事件本身的轻重而论,甚至不是以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件性质作判断的,而是以上级是否知晓、有无关注为衡量标准。

  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存在严重问题或者出了重大事故,已经损失巨大、后果严重了,地方政府虽然多少也掌握些信息,却依然“沉着冷静”、反应平平,而只有当上级领导发了声音、作了批示,才会一下被“激活”,对此的关注度才会急速上升,也才会从某种“高度”来认识问题、认真处置了。

  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被动”的局面,有的则实行一些人要从“源头”抓起,以不让媒体报道作为不让上级知道的第一防线,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安全事故的“第一要务”。即使万不得已,消息已经走漏,那也要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下,有人“合理地推导”出了“问责制导致事故瞒报增多”的结论。

  在现代社会,媒体、互联网究竟代表了什么?我们国家的媒体都是党领导的媒体。他们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意愿。政府部门重视媒体的反映,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党的事业负责的表现。问责制的道理也一样。对于那些“瞒报”者来说,应该明白,问责的主体看上去多是上级政府,实际上代表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党历来反对“只惟上”,可是“只惟上”却依然以各种形态飘荡于我们的身边……这又一次警醒我们需要尽快铲除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与“人民时评:李毅中这句话让谁觉得刺耳?”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