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07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看看两千万双孩子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2:20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看看两千万双孩子的眼睛

  “六一”前夕,温家宝总理到陕西农村专门看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那一番关爱的叮嘱,让多少正兴高采烈张罗着给孩子买礼物的城里人,不禁转身回望。

  那是一群年龄不到14岁、规模却足有2000万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打拼;他们留守老家,或是陪伴祖辈,或是托给亲戚。在属于自己的儿童节,他们的眼神主要是守望。

  今天,人们对“80后”农民工中呈现出的结构转型,以及强烈的“梦想追求”、“权益意识”与“平等诉求”感到始料不及;那么,这些留守农村的“90后”孩子,长大之后,是否也会让人们“始料不及”呢?

  一些相关的调查结果让人沉重:据重庆市某经济发达区调查,农村学校“双差生”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比例达34.7%,有的乡镇高达82.3%;南方沿海某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被遗弃的感觉。而另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

  有缺陷的童年生活,会对这群孩子的人生观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对此又能拿出怎样的应对之策?

  眼下,各地政府、社会团体开始把留守儿童纳入视野,建立“留守档案”,推出“代理家长”,设置“亲情电话”,招聘“爱心妈妈”,十多个部门推出“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然而,这一切,仍然无法满足孩子们“想跟父母在一起”的愿望。

  2000万儿童的背后,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离乡;是1.2亿进城务工人员,在为繁荣城市作出贡献的同时,不得不承受“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待遇。城市社会中那道“玻璃门”,隔开了孩子和打工的父母……

  采访过一位在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的孩子。他说,最怕城里人的眼睛,怕那种不屑、甚至戒备。而他自己眼里,也满含着委屈、甚至痛楚――如果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城里人”和“乡下人”始终以如此眼神对视,难道不值得我们忧心?

  人们常常用诸如“解决农村问题难度很大”、“打破二元结构困难重重”、“解决民工子弟进城入学牵涉面广”等理由,来解释相关体制性障碍。但无法回避的是,在等候这些“根本性”变革成功的过程中,“80后”农民工已经行走于城市街巷,“90后”留守儿童,也在成长。他们等不及了。

  多达2000万留守儿童的存在,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割裂的城乡结构的延续。但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全只属于体制、政策与财力的问题。如果城市,能真正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会有更多的孩子,有可能和父母一起享受成长。

  在儿童的心灵中,种下冷漠,不可能收获美好;种下失望,不可能收获希望。面对那2000多万双“心灵的窗户”,我们能不能从改变城市的冷漠眼神开始,让孩子们的眼里充满美好与希望?

与“人民时评:看看两千万双孩子的眼睛”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