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08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听,这来自春天的消息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4:03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听,这来自春天的消息

  郝 洪

  2008年10月14日00:00

  这些天来,不知那些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在“寒冬”中煎熬的奶农们,有没有嗅到春天的气息。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随之,又一场基于农村的改革大幕即将开启。短短4天,这一被称为“谱写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的历史性会议所传递出的讯息,如同春雨,滋润着中国广袤的农村,也将滋润正背负着经济和道德双重压力的奶农们。

  纷纷扰扰月余的“三聚氰胺事件”,抛开其道德层面的原因不论,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与其说它是一条产业链不平衡发展的极端反映,不如说是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失重的结果,与农民这个群体在整体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密切相关。

  在乳品产业,“乳品市场涨声一片,奶农一年不如一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报道,过去10年,中国乳业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蒙牛9年增长了500倍、伊利7年增长近15倍,一个个乳品“航母”横空出世,谱写着一篇篇商业“神话”。而乳品产业最上游的原料奶生产则仍然是“个体户”时代。他们虽然处于产业链上游,但散而小、势单力薄,始终缺乏价格话语权。他们一方面承担着饲料价格上涨的重压,另一方面还要承受下游加工企业低收购价的挤压。市场奶制品价格涨了,奶农的荷包却未见鼓——产业链条上增加的利润均流向了流通和加工环节。

  奶农们的遭遇其实是多数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从养殖业到种植业,市场粮价、油价、肉价年年涨,并没有多少种粮大户成了豪门大户,也没有多少养猪状元成功奔了小康。乳品企业“要市场,不要牧场”这一被证明是“饮鸩止渴”的所谓超常规发展模式,又何尝不在其他涉农产业发生?这让农业“补贴”工业、农村“哺育”城市的现象依然时常可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发展和农村问题已逐步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即是明证。但任何一项宏观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制度的配套和观念的接轨,而农村发展难题的破解尤其如此。那些从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传递出的最温暖的声音,并不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新农村”,而是将农村改革重新定位——

  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仍基于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通向“新农村”的新路径,是包括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等在内的制度创新。

  具体到那些奶农,这些温暖的信息,意味着“规模化养殖”、“奶农协会”、“政策农险”,意味着和下游加工、流通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意味着含泪“倒奶”和“杀牛”的悲剧将不再上演。

  有人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将农村改革重新进行历史定位,是从农村再出发,实现中国新世纪的光荣和梦想。这个梦想不仅是在经济领域,也在社会文明建设。“三聚氰胺事件”沉重打击了国内乳品产业,严重伤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而在中国内需提速的经济问题背后,更隐藏着深厚的社会道德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从农村再出发,不是一般意义的开始,而是掌握改革主动权的战略推进。

与“人民时评:听,这来自春天的消息”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