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09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6:54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谢卫群

  本报3月23日、24日连续报道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这一报道对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深圳已经提出,未来5至10年内,将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这一比例与文化产业大国英国相当。

  此时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化本身,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应对这一危机需要信心,也需要创新思维,寻找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首先,文化消费具有“口红效应”。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今年初,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出现井喷式增长,就是一个例证。腾讯网增值服务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95.5%,“QQ空间”活跃用户量突破2亿,是另一个例证。

  其次,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迎来了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

  再者,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与我国当前的调结构、扩内需的要求也高度契合。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的发展不同,它的投入相对都比较小,但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很可观,影响的受众面也很大。同时,如果能很好地输出文化,还可能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拉动内需,需要有非常之策。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成长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还处于渐显阶段,此时推出重大举措,有利于将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出台了十个产业的振兴计划,能否再增加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与之相配套,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能否再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和“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以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从过去的经验看,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往往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水准,有助于短期内拉动文化内需。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七”升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一次重大提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国庆60周年、世博会,以及其它重大事件,推出一大批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以及世界水平的文化精品。同时,结合“电影周”、“文化行”等国民文化消费计划,使文化产业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与“人民时评: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