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10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官员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是如何练就的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8:42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官员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是如何练就的

  2010年02月05日 刘以宾

  近日,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做了一次“您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建立‘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放纵‘小爱好’”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到8209人,其中包括网络问卷,记者采访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等等,逾八成受访者认为官员“三小”现象普遍理应警惕。至于如何破除“三小”现象,一种观点是从制度层面上做文章,如规范选人用人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干部考评制度等等;另一种观点则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需从切实破除“三小”开始。

  说实话,在如何破除官员“三小”的问题上,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而支撑笔者观点的,主要是一种“生态”思维。

  近些年,“官场生态”一词已不再避讳且经常被使用,官员“三小”现象最有理由被纳入“官场生态”范畴。所谓“生态”,即生物的生活状态,例如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以及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生物与非生物自然因素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各种生物个体以及群落为了生存和繁衍,势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并最终导致了演化。至于“官场生态”,大抵也不外乎此理。可以说,几乎所有官场中人都在不断地、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方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官员“三小”现象,正是官员调整行为方式和适应环境的产物。虽然反过来看“三小”现象的滋生蔓延也会污染官场生态,但它毕竟是“标”而非“本”。至于“本”是什么,仍不外乎调查结论中的第一种观点,即选人用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干部考评制度等等。

  求生存、求发展无疑是一种“自利”行为。与处在自然生态中的生物个体一样,置身于官场生态中的官员个人,其行为规律只能归结到一点: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将官员作出如此的“人性假设”固然有点犯忌,固然有些残酷乃至令人失望,但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笔者同时想到了另外一句熟语,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运行法则,可谓最典型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每一位商品生产者其主观动机是为了赚钱以及生存发展,但有一个前提,只有向社会供应的产品是好的乃至最好的,你才能在利及他人、造福社会的客观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主观目的。尽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也能赚钱甚至获得超额利润,但在一种完善的法治环境、市场规则的约束之下,要么其得逞只是暂时,要么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为大多数人所不取。

  某种意义讲,官员考虑自身利益不可怕,关键是用怎样的一种机制,引导其必须建立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只有你的工作、你奉献的“产品”是好的乃至最好的,你才有可能“适者生存”;只有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利于造福大众、提高行政效率、维护政府形象的,你的利益、你的个人价值才有可能被实现。

  官员的行为宗旨以及最高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其形成和实现,固然离不开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但更多的更关键的还是一种环境约束和外部强制,或曰“存在决定意识”。例如,政绩考核机制变得科学、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变得公开透明了,“小圈子”自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官员手中权力受到严密的监视和约束了,“小兄弟”的利益交换市场同样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至于“小爱好”,在诱发前两者的体制环境被根治之后,几乎就不是一个什么问题了。

与“人民时评:官员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是如何练就的”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