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答题技巧宝典 > 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 > 片段阅读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 选词填空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数字推理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图形推理 类比推理 定义判断 常识判断 资料分析 行测题库 行测真题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专项练习题(第一期)参考答案及解析

发布时间:2013-12-09 09:23:20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专项练习题(第一期)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链接: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专项练习题(第一期)

  1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知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道理推断题,材料中只说“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遇见危重病人就推”,并没有说他们是庸医,所以故事说明的道理不包括D项。

  A项是从对材料的理解而引申的对矛盾的理解,是正确的。分析李渔的话,可以总结他的观点是对敢于救治重症者的先生的肯定和对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的否定,由此可直接推出B、C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D。

  2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标题选择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记叙型标题选择的能力。

  材料讲述的是个小故事,选择道理。根据病人的话可知材料强调生命不能缺少疼痛,B项中的庆幸体现出了这一点,是启发性的道理,所以选B。

  A谈的是拒绝麻木,但是没谈疼痛,主体缺乏针对性,所以A不选;C、D项没有点出疼痛的作用,过于直白、空泛,所以C、D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3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接语选择题

  解析

  此题考查接语选择考点的语句衔接题。

  根据前后文一致的原则,下文所述内容应该与文段最后一句有承接关系。文段最后一句提到了汉代妇女的地位、作用、权利保障的与其历史时期的明显不同,即女权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接下来最可能介绍的就是汉代女权(权利保障)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但文中仅说了汉代的女权问题。C、D项描述片面,提到的社会地位、物质状况、精神地位都应该统归到权利保障之下,而非单个叙述其本身。故正确答案为B项。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电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4.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32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指出IT精英们在继续做强信息产业的同时,纷纷大手笔投资农业,缘于其看中的农业未来发展潜力。新的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故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C正确。

  A过分夸大,文段只讨论了“IT精英们”这一小部分的群体,并不能代表所有人;B项理解错误,IT精英们是“继续做强信息产业的同时”,纷纷大手笔投资农业,并没有放弃做IT,所以“将目光向农业转移”是不正确的;D项过度理解,“有潜力”并不代表“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故正确答案为C。

  5.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42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此题为提取主体词类的表面主旨题。

  通过关键字“但”可以知道,材料重点是“但”字后半句,即“近代史研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甚至盲区”。“比如”一词引出具体的薄弱环节和盲区。所以,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的问题。B选项正确。

  ACD都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

  6.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45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通过接触历史前和接触历史后对历史研究的看法进行对比,发现历史研究还有大量空白存在,值得研究。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选项不是个完整的观点,只提出了条件,没有相应结论,故排除;C、D两项的观点文段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因此排除C、D。故正确答案为B。

  7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段批评者批评的是“使用一次性筷子”这一现象,能支持其观点的应该是阐述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A、B、C三项分别从不同方面叙述了作为一次性筷子原材料的树木如果受到太大砍伐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D项则强调了“合理使用,适量采伐”的好处,并不能支持批评者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

  8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该句为“总分”结构,先将国民经济比作机器,说明“其正常运转是由部件和总体性能决定的”,然后从“快”“慢”两方面来具体论证。选项B中的“协调发展”是对文段“其正常运转是由部件和总体性能决定的”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选项A、C分别对“盲目求快就会损坏机器”和“能快不快就会浪费机器”进行同义替换,不全面,予以排除。选项D和谐社会的创建文段未曾提及,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0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28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概括”一词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前半部分讲英特尔新一代处理器使用新原料,将更加环保。后半部分讲英特尔第一代处理器使用新材料,有效解决电泄露问题,提升功耗效率。整个材料构成“分——分”的结构。因此材料的表面主旨必须包括“环保”和“提升功效”两个方面,故正确答案为D。

  选项A说法偏颇,“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泄漏的问题”不能等同于“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解决电泄漏问题的新技术”;选项B、C仅提到了”电泄露“和”发热和功耗“一面,不能概括整个材料。

  10.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三)第32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文段前两句可知,尾矿处理一直采用突击式的尾矿治理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且由最后一句“非安全的方式”可知,尾矿存在安全隐患的。显然A项表述最符合文段原意。故正确答案为A。

  11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考察表面主旨。

  题干分别讲了汉学与宋学的定义和特点,B项文段中没有论述,C、D项比较片面,仅说了汉学与宋学的某一方面。因此A项较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A。

  12.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0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1题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观点态度题。

  首句援引语言学家的观点,根据“所以”这一结论性的引导词可以判断该援引为正向援引,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恰好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和加强自己的观点,即强调语言文化性的重要作用。后面用“如果……”引导的假设条件句从反面进行论述如果不注重文化性将会造成的后果,再次强调重视语言文化性的重要作用,构成“引用—提出观点—反面论证”的分—总—分结构。因此作者的观点已经十分明朗,即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C正确。

  A项理解错误,其表述中“工具性”与“文化性”是并列存在的,与文中“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不符,且没有突显出文化性的重要;B项“文化教学的特点”无中生有;D项“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错误”只是支持作者观点的一个现象,且“文化教学没有受到重视”只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原因”二字指代。故正确答案为C。

  13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主要想说明”判断本文属结构构成类隐含主旨题。前两句都在描述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或者状态,最后总结出“人类所知更多未知更大“这个结论。这个分总结构明显说明“人类将永远面对未知”。A项、D项中“困境”和“敬畏”的意思题目中并未涉及,B项知识宝库的丰富是自然的,而不是“建议”,重要的还是探讨“未知领域”如何面对。故正确答案为C。

  14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通过文段中“社情不等同于民意……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可知,在许多情况下,社情就是民情。因此,了解反映社情民意,最主要的是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文段强调的是”社情“,而A、D选项没有涵盖主要观点,故排除A、D选项;B选项本身不正确,故排除B选项。D选项正确的指出了民情与社情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15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态度理解题。

  由“……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不能……敷衍了事”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写作中对文字的雕琢、锤炼,务必达到“唯一”的修饰效果,不能应付了事,A项“语不惊人死不休”侧重的是“惊”,并非作者说的准确、恰当。B项侧重文章有理据,D项侧重创作真实性,均不准确。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