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干警考试资料网

2011年政法干警民法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1-06-26 12:09:36 来源: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浏览数:24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1年政法干警民法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这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有关民事法律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B.民事法律关系需具备主体、内容与客体三个要素

  C.民事法律关系只能因合法行为而产生  D.民事法律关系只能存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

  2.某报社在一篇报道中披露某女影星甲曾做过不光彩的事情,致使甲备受歧视。甲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跳楼自杀未遂,但造成终身残疾。该报社的行为( )。

  A.是如实报道,不构成侵权  B.侵害了甲的隐私权  C.侵害了甲的生命权  D.侵害了甲的健康权 帮考网论坛

  3.在所附条件不成就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

  A.自动解除  B.自始无效  C.继续有效  D.不生效

  4.下列权利中,只能由自然人享有的是( )。

  A.所有权  B.名誉权  C.肖像权  D.用益物权

  5.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法律亦无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买卖合同中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时间是( )。

  A.标的物交付时  B.买方付清全部货款时  C.合同生效时  D.合同成立时

  6.甲、乙二人同在出披上放羊,乙的羊混入甲的羊群,甲不知,赶羊回家入圈。甲的行为属于( )。

  A.拾得遗失物  B.获取不当得利  C.无因管理  D.授权行为

  7.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放弃继承与放弃受遗赠可采取的行为方式是( )。

  A.放弃继承既可采明承方式,也可采默示方式,放弃受遗赠亦如此

  B.放弃继承只能采明示方式,放弃受遗赠亦如此

  C.放弃继承只能采明示方式.放弃受遗赠则既可采明示方式,也可采默示方式

  D.放弃继承既可采明示方式,也可采默示方式,放弃受遗赠只能采明示方式

  8.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以下发明创造中不能授予专利权的是( )。

  A.饮料的配方  B.转基因大豆的生产方法

  C.疾病治疗仪的制造方法  D.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力法

  9.甲创作一小说已发表;乙经甲同意,将该小说改编成戏剧剧本,也已发表;丙表演该戏剧并由丁音像公司制作成录像制品出售,丁应( )。

  A.只向甲付酬  B.只向乙付酬  C.只向丙付酬  D.向甲、乙、丙付酬

  10.买卖合同不属于( )。

  A.双务合同  B.不要式合同  C.有偿合同  D.实践性合同

  11.根据代理权产生的根据不同,可将代理分为()。

  A.法定代理、指定代理与委托代理  B.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C.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D.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

  12.在我国,典权属于()。

  A.担保物权  B.用益物权  C.动产物权  D.完全物权

  13.下列合同中,当事人不能行使留置权的是()。

  A.借款合同  B.运输合同  C.承揽合同  D.行纪合同

  14.下列选项中,乙的哪种行为构成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承诺()?

  A.甲向丙发出要约,乙得知后向甲表示接受甲在要约中规定的条件

  B.甲向乙发出要约,要求乙在接到后七日内给予答复,逾期未答复则视为承诺。乙未按期答复

  C.甲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本公司有圣诞礼物出售,欲购者请速与本公司联系。乙打电话给甲订购若干

  D.甲在报纸上刊登附有价目表的广告称:本书店新到图书若干,欲购者可在一个月内汇款,款到寄书。乙汇款给甲

  15.依据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可撤销婚姻的撤消事由是()。

  A.重婚  B.未到法定婚龄  C.因欺诈而结婚  D.因胁迫而结婚

  16.依据我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口头遗嘱属于()。

  A.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B.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C.要物民事法律行为  D.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17.合伙经营期间发生亏损,退伙人已分担合伙债务的,对其参加合伙期间的全部债务()。

  A.负连带责任  B.负部分责任  C.负补充责任  D.不负责任

  18.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有一次签订合同时,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直流电机交货。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A.自愿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19.下列选项中,可以质押的是()。

  A.动产和智力成果  B.动产和权利  C.智力成果和权利  D.人身利益和权利

  20.对主物和从物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物属于主物的构成部分  B.从物所有权只在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才随主物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

  C.从物必须依附于主物而存在  D.从物与主物的所有权人为同一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法律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人与人的关系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尽管有财产性,有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等,但作为法律关系还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故A项正确。B项是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D项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只有C项说法不正确。因为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既有合法行为,如合同,也有不合法的行为,如侵权行为。

  【考生注意】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对该理论完全理解,才能形成学习民法的基本思路。对此,只要把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三要素和民事法律事实三个问题准确把握,即可自如对待类似考题。另外,注意命题题意,要求填写的是错误项。

  2.【答案】B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以及侵害相关人身权的认定。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属于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这些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作为隐私权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刺探、调查个人信息,干涉、监视私人活动,侵入、窥视私人领域以及非法公布、利用他人隐私等。报社作为新闻媒体,报道真实的事实是媒体的责任,但这种报道必须有限度,即受公共利益的限制。如果女影星的事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女影星的隐私权就要受到限制。本题中并未指明女影星的“不光彩”事情牵涉公共利益,“不光彩”的事情是女影星不愿公开的,他人也不便知道,故报社的报道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选项A错;甲的自杀行为是对自己生命权的处分,甲的健康权受损是甲自己的行为所致,不是报社的报道行为本身,故选项C、D不符合要求。只有B项正确。

  【考生注意】: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与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不同,报社的报道行为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但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是当事人的自杀以及自杀未遂后造成的终身残疾,最终导致健康权受损。考生答题容易引起混淆的是本命题所问问题。

  政法干警民法考试

  3.【答案】C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附条件法律行为中的所谓解除(消灭)条件和延缓(停止)条件都是条件对该行为所产生的作用,是导致该行为生效还是终止效力。导致生效的条件成为延缓条件;导致失效的条件为解除条件。条件成就或不成就是指条件的内容(某种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即为成就,不发生就是不成就。如果附解除条件,所附条件不成就,意味着事实没有发生,原来的行为继续有效,故C项正确。如果条件成就,行为自动解除。因此,容易混淆的就是A项。B项自始无效是指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民事行为被撤销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D项是附延缓条件不成就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考生注意】: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中的重要制度,理论理解有一定难度。对该问题,一定要结合实例。每年考试都要涉及。

  4.【答案】C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自然人和法人作为两大基本的民事主体,其享有的民事权利不同。专属于自然人享有的主要是人身权的内容。但我国民法规定的人身权主体也包括法人,法人享有的人身权仅限于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可见,本题备选答案中,只有C项肖像权符合要求。

  【考生注意】所有权、用益物权属于财产权的范畴,所有主体都享有;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则是不同的主体享有的。如物质性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商标权的主体只能是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只要把民事权利的内容搞清楚,权利主体即可确定。

  5.【答案】A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买卖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其标的物何时转移,不仅关乎买方是否获得该物,而且关乎标的物意外灭失后其风险的承担。为了充分实现私法自治,合同法允许当事人约定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如果未作约定,法律必然要加以规定。此题是合同法条文变相再现。《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故A项正确。在后三项情形下,在B、C两项的情形下,只有当事人特别约定才可以作为所有权转移的时间。D项在简易交付条件下,根据法律特别规定,可以作为所有权转移时间。如甲、乙支前先行订立租赁电脑合同,乙作为承租人占有电脑,后两者又签订买卖该电脑合同,电脑所有权便自买卖电脑合同成立时转移。

  【考生注意】本题只是关于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原则性规定,难度不大。所有权转移意味着风险也随之转移。这是法律明确规定。在掌握该项制度时,一定把法律特别规定情况下所有权的转移时间厘清。

  6.【答案】B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当得利与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的区别。给一个实例,让考生判断适用的制度时,只要根据各项制度的构成要件即可作出。不当得利与这三项制度的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主观态度和行为是否事实。拾得遗失物要求行为人主观知道“拾得”的法律意义;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是行为人有主观过错,即故意和过失。无因管理。

   推荐阅读:2011年重庆政法干警考试专题

  扩展阅读:基层政法干警考试民法知识点解说   

相关推荐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