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表述(2012年11月8日以前)

学习强国  2020-04-20 11:31:19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这样,既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

习近平:《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1988年9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也就是说,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习近平:《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1988年9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我们不要模仿大城市,搞一整套庞大的机构,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全新的办法,比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等等。

习近平:《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1988年9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有些本来发展不错的乡镇也把自己列入贫困的范围,这样做只能起消极作用。其次,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第三,要把脱贫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第四,扶贫资金要相对集中一部分用于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增强脱贫后劲;对于一些因连年病灾造成的特困户,要给予适当的救济,并扶持他们发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项目。

习近平:《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1988年9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宁德地区被定为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全区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平心而论,有的贫困县如寿宁县、屏南县,日子是比较困难;而有的县,大家戏称它是“穿西装的贫困县”,也不是贫到那种地步。我同地区的其他领导讨论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松柏何须羡桃李”,我们不是事事不如人。

这里是老苏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定为贫困县,政策上给优惠,一方面经济确实落后,另一方面国家也有照顾的意味。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

习近平:《把握住新的机遇》(1988年10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有个忧虑,就是“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影响脱贫工作开展。所以我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一方面承认这里条件差,经济落后,不能同发达地区攀比,不能简单比上项目,比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建国近40年来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确确实实在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以精、新、偏、稀产品为特色,多门类的10亿元产值的工业基础。农业可以同省里其他地区并驾齐驱,文教、卫生等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不是瞬息巨变,而是滴水穿石,在比较差的条件和国家投资比较少的情况下取得的,是不简单的。看到成绩, 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把握住新的机遇》(1988年10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早日改变面貌, 脱贫致富,这种愿望是好的,热情也非常可贵。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

习近平:《把握住新的机遇》(1988年10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贫困地区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习近平:《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肯定会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力保证。

习近平:《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闽东过去靠农业,今后仍然离不开农业的综合发展,发展大农业是闽东坚定不渝的方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1985年底,福建省委提出贫困地区“三年解决温饱”,地委吸取过去扶贫采取的“穷队无偿贷款”、“千军万马扶持千家万户”见效不大的教训,采取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兴办经济实体等综合治理措施,经过三年扶持,全区脱贫率达87.3%,已有部分人走上富裕道路。这是既看准了又干对了的事情,我们决定再干两年,政策不变,突出重点,上新水平,提高脱贫的标准,增强脱贫后劲。具体措施是一手继续抓千家万户脱贫,一手抓乡镇企业,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同时抓好十个亿元乡镇的示范建设。

习近平:《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事业的开创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贫困的地区尤其是如此。《左传》中有一句很深刻的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艰苦创业。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闽东的创业者十分形象。我相信,只要我们统一认识,把全闽东的干部群众团结起来,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奋斗三年、五年、十年,闽东的林业一定会有长足的进展,闽东经济落后的面貌也一定会有明显改观。

习近平:《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都应统一于商品经济规律的运动之中。这种“统一论”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开放和扶贫有一定差异,具体地表现在两者都有自己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所以必须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第二,开放和扶贫彼此融合, 所以我们提倡的是,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第三,开放和扶贫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所以我们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

习近平:《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1989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要集中9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县、乡、村级经济实体,增强实体的造血功能,要优先支持亿元乡镇、科技示范乡镇、星火计划、副食品供应和出口创汇商品基地,努力地创建经济小开发区,把扶贫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

习近平:《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1989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闽东的畲族人口众多, 分布较广,考虑闽东的脱贫问题不能不考虑畲族问题。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畲族经济囿于区域性狭隘圈子,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物物交换,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极为微弱。畲族经济要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习近平:《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1989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目前,全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已开始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90年代,闽东畲族地区开始从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摆脱贫困时期,进入以经济开发和开放为重点的实现小康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巩固和发展80年代的成果,力争尽快缩小畲族地区与闽东、与全省全国先进地区的经济差距。

习近平:《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1989年6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接受国家帮助时要有相应的辅助能力,不能说国家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如果把补助看成孤立的经济项目,而不投入相应的力量以扩大效益,那么,一旦补助中断,工程就无法继续进行。

习近平:《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1989年6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今后扶贫资金要重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他们兴办乡、村两级经济实体,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

要提倡科技扶贫,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能人,让畲族群众掌握一些实用技术。还要提倡有关单位与畲族贫困地区重点挂钩的扶贫方法。

习近平:《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1989年6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畲族地区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增强经济自主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走出一条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路子。这就需要实现观念上的变革,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下功夫在“山海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根本转变。

习近平:《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1989年6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作为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还要充分认识自己发展上“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弱点,努力在适应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习近平:《困境的突破——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1989年10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闽东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闽东经济的整体战略。团的改革工作就有一个如何服从这个战略需要的问题。闽东的大部分青年在农村,共青团组织应当发挥作用,出谋献策,为他们找致富的门道,为青年发挥才智创造机会、提供条件。看一个地方团的工作改革得好不好,首先要看这个团组织所进行的改革是不是有利于当地脱贫致富的工作。

习近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的改革》(1989年10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我们已经在贫困地区兴起了精神文明建设之风,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建设好闽东精神文明的路子。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也看到由于贫困地区底子薄,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水平低,脱贫致富的过程将充满艰辛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战胜艰辛和困难,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科技扶贫加速致富的进程。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 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实践,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广阔的课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村,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也必须通过科技兴农的活动,给扫盲以动力和压力。应当强调的是, 科学既要用于生产,又要用于精神生活。特别是在农村,要把科学技术进步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政策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产主义道德轨道上来。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等等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农村有些地方致富以后就大兴土木修庙建坟,求神拜佛,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闽东的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无数先烈留给我们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区的革命传统,是闽东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优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结合闽东的革命历史和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们要在脱贫致富的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每一个人都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滴水穿石、锐意进取、无私奉献”。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渗透在整个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触角愈变愈广,覆盖面愈来愈宽。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必须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上,肯花大力气,能够打持久战,善于采取好办法。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如何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这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明确指导思想,摆好位置,纯洁队伍,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农村党组织要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事业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是党组织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都应当围绕着这个主旋律来“弹钢琴”。党组织必须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的坚强核心,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共识:“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许多党员的实践证明,贫困地方的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带头人,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去脱贫致富。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等着汇报工作,发出指示,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对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优势还是负担?我认为必须辩证地分析,认真地看待。好与坏,有利与不利不仅是相对的,并且还会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握事物运动的本质,加以正确的引导。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件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我们应及时疏导,把富余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农村经济上新的台阶。

习近平:《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必须解决好方向问题。有的同志曾经提出“农民大量进城”的设想,这是错误的。我们浏览一下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受到大量农民涌入都市的困扰。数百万计破产农民突破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开罗、加尔各答等城市的承载能力,冲垮了精心制订的市政规划,并带来了贫民窟、街头游民、高犯罪率等一系列城市病。我们中国不能走这样的道路。

习近平:《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把劳动力开发工作纳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使之健康、有序地进行。

习近平:《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乡镇企业、县级工业急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

应当承认,闽东的经济发展缓慢,致使我们拿不出那么多钱办教育,我们为此尝尽了办教育难的苦头;我们更应当看到,因为教育没有办好,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经济发展受人才制约的困扰。

习近平:《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职业技术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同闽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结合。特别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要重视实践,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使他们回家后有可能成为生产能手。

习近平:《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为此,必须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

习近平:《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们的扫盲方针是:把扫盲教育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结合起来——这是立竿见影的方针——只有在文盲感到学文化是关系自身切身利益的大事时,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

习近平:《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为什么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会出现弱化现象呢?我认为, 主要是近几年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忽视了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发展工作。在有关脱贫致富的宏观决策中,没有把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摆到应有的位置。特别是一些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没有很好地理解统一经营和“归大堆”的区别,放松了“统”这一方面,需要统的没有统起来,不该分的却分了,其结果是原有的“大一统”变成了“分光吃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由之路。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与农业的振兴是相互依存、荣衰与共的。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势必促进农副产品的增值,从而推进山海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也会加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使农村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这不只是一种思想认识问题,也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把它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地、县财政的农业投入逐年要有所增加,并安排一定的周转金,用于扶持乡村发展开发性生产;乡村两级自有资金及企业税后留利要保证有较大的比例用于生产性积累;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延续两年不变的有利条件,调整资金投向,保证把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支持乡村集体企业;民政、民委、老区办等部门要在资金等方面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信贷部门要搞活融通,调整结构和投向,按照“有保有压,择优扶持”的原则,大力支持乡村集体企业的发展。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觉得越是艰苦的地方、困难的时刻,越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选拔干部就要在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上见高低。因此,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丧失信心。

习近平:《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1990年5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习近平:《跋》,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两年前,我离开闽东到福州赴任时,人民日报恰有一篇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有友人欣喜打电话告我此讯。我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我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同时,我也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闽东跨越了这一条“贫困线”,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

习近平:《跋》,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习近平:《跋》,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本文内容转载自 学习强国,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
脱贫攻坚 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