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07期半月评论:治理精细化,才有秩序正常化

半月评论  2020-11-19 08:47:06

  半月谈2020年第七期(半月评论)

  治理精细化,才有秩序正常化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从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强有力信号。

  然而,从一些地方情况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还存在一些困难甚至“肠梗阻”。有的地方特别是疫情低风险地区的领导干部担当精神不足,对加快恢复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生产生活秩序缺乏紧迫感,宁可慢发展也要确保“零报告”;有的地方和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顾形势变化和群众需求,人为设置障碍,“一刀切”隔离、健康码不能互认互通、物流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还有一些地方统筹本领不够,防控措施不精准,宣传教育不到位,群众有顾虑,恢复正常社会心理仍需时日,等等。

  时间不等人,形势更逼人。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项目标任务艰巨繁重。当前,全年时间已经过去1/4。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可以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已是迫在眉睫,等不得慢不得更拖不得。

  各级各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以精细化治理为施政方略,才能让生产生活秩序的重启平稳有序,既稳住人心摆荡的期待,也找回经济振作的节奏。

  首先,要认清当前形势的主要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防控重点。当前,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策略已转变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此,各地工作重点应是在严防境外输入的同时,按照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要求,加快重建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让社会运转重上轨道。这既是适应疫情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也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地必须增强紧迫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担当作为,一方面大兴调研,回应民生真问题真需要,另一方面及时灵活调整疫情防控节奏,让“防疫情”与“抓经济”尽可能和谐共振,特别要坚决清理为了追求“零报告”而采取的过度防控措施。

  其次,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快打通“肠梗阻”,畅通经济运行血脉,为社会活力复苏涵养源头活水。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核心是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这需要施政者尤其用心于细,着眼于变,大到原料、资金、人才供给,小到员工口罩、出行、住宿、就餐的配套,都要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以动态的过程化视角看问题。

  当务之急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促使企业不止复工复产,更要达产达效。要坚决破除不合理的人员流动限制,发挥信息技术的治理效能,促使健康码等必要的健康证明全国互认,科学确定务工人员返岗留观时间,谨防地域保护抬头,确保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正常流动;进一步疏通交通物流“断点”“堵点”,确保物畅其流;针对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市场主体的差异化需求,精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总之,就是要通过加强要素供给,下大力气保障“用工链”、畅通“物流链”、稳定“资金链”。

  最后,要在稳定人心、满足个性化需求上下精细功夫,加强疏导关怀,尽快恢复正常社会心理,为人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人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此前一段时间,人们坚持居家防疫,流动减少,大部分社会生产、消费领域因此按下暂停键。

  重启生产生活秩序,必须进一步畅通人流。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开居住、生活空间管理,根据不同场所特点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让人们的工作空间、消费空间、公共活动空间更加安全,为人们回归生产生活常态提供坚强支撑。要更加注重不同人群的不同诉求,强化人文关怀,把对有关人群的心理疏导与建设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加大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生活习惯。让人动起来,才能真正恢复经济社会的“烟火气”。

  疫情走向与经济形势,都是高度复杂的全局性问题。越是任务繁重、工作艰巨,越是考验各级干部的担当精神、履职本领和为民情怀。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真正沉到一线,扑下身子听取群众和市场主体意见,从实情最关键处出发,从呼声最迫切处出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难题。在此关键时刻,唯有一心一意、不打折扣地实现治理精细化,才能换来春意满眼、人心振奋的秩序正常化。

本文内容转载自 ,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
治理,秩序正常化 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