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2期半月评论:谨防基建项目“纸面开工”

半月评论  2022-11-19 19:28:28

  “每天无所事事也睡不着觉”“心情莫名烦躁”“上有二老,下有一小,工作丢了,还要半夜抢菜,感觉人生一塌糊涂”“为一点小事就能吵起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对公众心理健康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一些地区疫情虽然实现动态清零,人们获得了身体的“绿码”,但仍有人困于心灵的“红码”。

  特别是确诊病例和患者家属,一线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承受了不少负面信息;一些疫区群众,出现了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还有一些人长期关注疫情信息,产生了“共情伤害”,也需要心理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疫情期间,尤须如此。近年来,国家已作出具体部署。2020年,有关部门就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武汉疫情期间,心理干预专家同步进驻,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任务繁重。越是此时,越应该重视社会心理建设。

  要构建透明、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谣言是恐惧的“快递员”,每当某地出现疫情,谣言往往不会缺席。此时信息公开越及时、透明度越高,人们的积极情绪越多、消极情绪越少。经过疫情的历练,大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机制,努力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比如,此次北京疫情发生后,政府多日在晚上召开疫情发布会,甚至下午开罢晚上再开,坚持以快制快、处置不过项目规划时热热闹闹,实质推进时却冷冷清清,有的项目时隔许久之后,仍停留在纸面协议上。当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地方规划或签约了一大批基建项目,涌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与此同时,也要谨防一些项目出现“规而不建”“纸面开工”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门研究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近期,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之际,各地务必保证扎实推进,使之真正落地。“基建通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12日,全国20多个省区市开工项目达2.6万个,总投资规模超10万亿元。但业内预期的挖掘机行情并未到来,国内各类挖掘机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63.6%。究其原因,是开工率不足,部分基建项目仍停留在“纸面开工”阶段。

  何以如此?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数据亮眼”,以“政绩冲动”带动“项目注水”。 个别地方政府和企业存在夸大签约项目规模和签约数字的问题,投资额只是意向投资,虽然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但水分不小,跟落地的实际投资有差距。有的地方,基建项目罔顾本地的发展实际,盲目追求大项目、大投资,“大单”超出当地实际承受能力,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难以满足招商项目全部发展需求。种种情况,不可不引起重视。

  防止基础设施建设“纸面开工”,要发挥规划先行作用,确保开工条件充分。今年4月,东部某县审计发现,部分重大项目前期谋划不实,导致在没有土地指标、征地拆迁不到位等尚不具备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即通过招标方式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造成后续无法开工或施工中因不具备施工条件长时间停工。因而,要将事前评估作为新增项目纳入财政项目库的重要指标,结合项目库建设,实现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编制的一体化,避免财政、信贷投资低效投放。

  防止基础设施建设“纸面开工”,要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要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同时,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

  防止基础设施建设“纸面开工”,要建立政府督查、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通报项目进度和问题。在专项债项目的决策、管理、产出效益等方面加强跟踪监管,将绩效评价结果在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信息公开平台上公示。

  基础设施建设之前,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真正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夜,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失真、动员社会参与。这就有助于降低社会的恐惧心理。

  要大力畅通群众求助通道。疫情中,一些地方出现群众买菜难、看病难等问题,求助电话打不通,群众甚至自发制作“互助文档”传递求助信息。如果任由这种状态持续,公众的恐慌情绪必然放大。对此,浙江在全省各级新媒体设立“战疫求助平台”,24小时不间断接受在线咨询求助。类似的举措有助于化解群众怨气,值得提倡推广。

  要加快构建邻里互助的韧性社区。本轮疫情意外让不少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认识了更多邻居。从“电梯上打个招呼”到“危难中慷慨相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社区防疫,体现了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强大的动员力,是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但社区终归是居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这需要得力的组织者,常备应急资源,注重日常培训,遇到一般灾害,社区自己就可以扛一阵。这样的韧性社区,关键时刻才能稳住居民情绪。

  要在社会治理中更多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治理,既要有行政、司法、制度的“刚性”,也要有民主协商、文化濡染、社会认同的“柔性”。治理中更多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收获更好的治理效果。社会治理最终要解决人的问题,应当借疫情之机,尽快补上心理服务的短板,依托社区心理服务机构,聚焦医护人员、志愿者、老年人、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心理服务就在身边,让焦虑情绪得到及时缓解。

  当然,社会心理建设不能仅采用简单的救治逻辑,更根本的是,要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只有让居民知情、参与、监督,居民心里痛快了,心灵“绿码”时时在线,才能团结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绘就抗击疫情的最大“同心圆”。

本文内容转载自 半月谈,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
基建 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