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⑬】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中国公民的文明素养

光明时评  2020-04-18 17:33:57

  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形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公民良好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国际风貌是公民道德素质是有机组成,是外部世界评判中国文明和进步程度的重要依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人也大踏步迈出国门、走向海外。中国公民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过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这个意义上,外交不仅仅是涉外政府部门的专有工作,每个拥有跨国交往经历的公民都在参与公共外交、建构中国形象。

  总体上看,外国公众认可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自强、独立,对来自中国的游客持欢迎态度。不过,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的确存在不少不文明的行为。究其原因,有民众经济实力与文明素质之间的落差,也有中外发展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有政策引导的缺位。一些不文明行为被不少外国媒体所诟病,且经常被有意无意放大,将个体的问题上升为对整个国家的道德评价,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对外交往层面,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文明形象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游客文明出游程度正在提高,六成国外受访者欢迎并认可中国游客的到来。这表明中国公民的文明素养和整体形象在不断提升。

  在中国与世界互动更加频繁的新时代,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涉外场合树立中国人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亲近感和认同度。

  首先,要持续改进和加强国内治理。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国良好的国内治理。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廉洁高效的政府、稳定和谐的社会、优美宜人的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公民在涉外交往中自尊自信提供了根本前提。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努力目标,着力解决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焦点问题,不断提升民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使民众出去国门更有底气和信心。

  其次,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重视中国公民的国际交往,顶层设计提升公民国际素养的战略规划。持续推出国际“文化年”“旅游年”活动,开发更多特色鲜明的人文交流项目,促进中外民众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相互理解。加强出入境管理机构、海关、驻外机构、旅行社、网络旅游平台等协调合作,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引导中国公民在境外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则和文化习俗。坚持激励和惩戒并举,对在涉外交往中文明得体、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的典型事迹予以表彰宣传,对违法败俗、有损国家形象的负面案例进行批评教育。

  最后,要强化公民国际知识的教育。学校是公民国际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国际经济与政治、全球治理、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界要加强公民对外交流交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民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大众知识。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国际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报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进行选择性解读甚至故意歪曲事实,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理性的国际观。公民要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涉外知识,积极参加国际公益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眼界和视野。

  总之,作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对外交往关乎国家形象。我们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向世界展示中国公民自信、开放、理性、包容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外民众的民心相通达到新的高度,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世强

本文内容转载自 光明网-光明时评,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