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曾使用AI工具,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到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工具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055份。调查结果显示,84.8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16.30%受访者经常使用AI工具,57.49%受访者偶尔使用,19.43%受访者基本不用。
这个调查样本不小,达到7000多份。而且调查的群体也很有代表性——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接受密集知识训练的群体,也是最有可能塑造未来职场形态的群体。可见,他们对AI的接受度非常之高,作为出现时间仅一年的新型工具,其渗透速率确实惊人。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纽约公立学校发布禁令,禁止使用ChatGPT。现在回看这个新闻,颇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的意味。当人们还在讨论AI有哪些风险、带来哪些改变、会不会降低思考云云时,它已经风驰电掣般地快进到下一个世代了。
其实人们如果仔细想想,关于AI的问题或许也不成为问题。比如说“AI让人们不再思考”,这和“汽车让人们不再运动”“计算器让人们不再算数”又有多少区别?我们用一种静态视野去观察科技,总是容易谬以千里。
很多事不会如此悲观,但也不会如此乐观。就像工业机器的出现,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能让人从此不工作了吗?当然不会。相反,社畜、打工人、996才是科技进步的另一重真相。AI的出现,大概率也不会让人停止思考,只是人们必须学会换一个方向。
就像一位学生在采访中所说,当AI工具帮助她提升了效率,为她创造出更多剩余时间,她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做些什么。而这,或许才是当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AI之外的时间,人类到底应该干什么?当人类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打猎、采摘,才有了余力在墙壁洞窟里留下艺术。AI的到来也是类似,人们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翻译、设计、做PPT,那么之后,又该干什么?
现在想提出一个成熟的方向,其实并不容易。未来或许人人都是理想国里的哲学家,思考玄学问题;也有可能变成阳明先生口中所谓“人人皆是圣人”,每个人都追求道德层面的自我整体性。但无论如何,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到来,人们的生存形态可能会发生某种质变。
当然,目前的AI不是完美的,诸如一些隐私、信息风险依然存在,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AI的发展进行规范,开展良性引导。对AI进行某种程度的警惕,也几乎伴随着AI的诞生出现了。
但人们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交通规则只能诞生于车水马龙的地方,人们试图防范AI的风险,也只能在对AI的大规模使用之后才有可能。鉴于AI已经无所不在,对AI各种如吴牛喘月一般的惊恐已经没有必要,社会应该形成共识,让AI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成长性的社会空间里存在下去。
此外,AI的发展空间,也遵循于一些共性逻辑。比如AI本质上是数据、是信息,它必须具备一个信息大规模、自由多向流动的前置条件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AI作为一个尖端技术,依然需要底层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所以AI的前景如何,需要我们往前看,也要往下看。
本文内容转载自 光明网-光明时评,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