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抗震救灾,是考验更见思路

光明时评  2023-12-20 13:40:00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据新华社报道,截至12月19日13时,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536人受伤,155393间房屋受损。截至20日5时30分,地震已造成青海海东市18人遇难,198人受伤,16人失联。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灾区地处高海拔区域,天气寒冷,要密切监测震情和天气变化,防范发生次生灾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各方力量火速集结,全力以赴排查搜救、救治伤员,打通救援生命通道,尽力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受灾基础设施,严防余震、低温等次生灾害……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灾情严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在当下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当地的低温天气。据新华社报道,震中所在地积石山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海拔在1735米至4309米,近期恰逢寒潮过境,震区最低温度降至零下15℃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山顶、山间、沟谷地带还有不少积雪。

  专业人士曾表示,低温天气下被困者生理机能下降,或出现失温症状。若户外气温低于-10℃,被压埋在废墟下没受伤的人员,能坚持的时间也就5-10小时。这就意味着普遍意义上的黄金救援72小时,在这次地震救援中会有较大幅度的缩短。

  低温抗震救灾,是一次考验。今年2月土耳其地震发生时,正值严冬。雨雪严寒影响了人们的救援行动,也使得废墟下受困人员的存活可能大大降低。而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大地震也发生在寒冷的冬天,寒冷的天气不仅威胁着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对救援技术装备、救援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援人员在低温环境下穿着防寒服装,身体负重加大,加之低温条件要维持体内的一定温度,必定会消耗更多能量,持续作战易造成体力透支。除此之外,低温对基础设施的抢修、抢通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临时安置区取暖保温也是难题。地震发生后,大量失去住所人员需要临时安置,通常做法是集中搭建帐篷。但若户外气温低于-10℃,取暖保温能力跟不上,也会发生连锁问题,如冻伤、感冒发烧等。根据甘肃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透露,目前灾区需要的物资包括发电机、长款棉大衣、安全炉灶燃料、食品、保暖设施、安全防火设备、女性用品等。

  低温抗震救灾,更见思路。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的同时,地方党委和政府已经充分考虑低温情况的紧迫性,抓住主要矛盾,实时发布灾区受灾情况和救援需求,尽可能调动各类专业力量快速有序投入救援,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受灾群众需求,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生活,全力组织开展灾情排查和救援工作,全力防范地震次生灾害。与时间赛跑,与低温较量,大家齐心协力,受灾群众一定能渡过这次难关。

本文内容转载自 光明网-光明时评,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
低温抗震救灾 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