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大世界争议,更像一种多余的道德冲动
12月18日,备受期待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门营业,4万游客蜂拥而至,等来的却是“好不容易预约上,却排了很长时间的队”“零下20多度的天气,一排就是几个小时”等一片质疑之声。次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发布致歉信,称会连夜整改。
有意思的是,和以往舆论一致批评景区不同,这次很多人开始为冰雪大世界鸣不平。比如有人认为排队久就要求退钱是“苛刻”,“迪士尼、环球影城不也是排队一两小时起步”;有人认为进场是为了看冰雕,游玩项目是免费的,没玩到项目就退票是“矫情”;也有人把一些网友疑似“白嫖”的帖文找出来并大加批评,甚至称这次是“景区被游客宰了”。
随后舆论的演变更加诡异。一些退票的游客称自己遭遇了网暴;甚至连建设工人都站出来发言,称自己为了开园一直很忙,“一口热饭吃不上”;结果言多必失,“一口热饭吃不上”的说法又引发争议,工人只好又出来回应自己发布视频的初衷是心中不舒服,不愿意自己的家乡被抹黑:“(游客)园也进了,照片也拍了,看也看了,为什么还要抹黑我们哈尔滨呢?”
事件的舆论演变有些眼花缭乱,剑拔弩张的氛围在肉眼可见地提升,似乎要变成本地人与外地游客、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的冲突。尤其是那些退票的游客,已经完全被置于一种负面的道德评价,是“坏”,是“抹黑”。
但这种争议,可能是冰雪大世界本身所不希望出现的,很多人忘了一件事——冰雪大世界,是要挣钱的。
就像那位建设工人,他也许不愿意家乡被游客“抹黑”,但他忘了提一句,游客“钱也付了”,从他的工资到冰雪大世界的生存,本质上是要靠游客来支付的。现阶段,为冰雪大世界说话的网民、本地人战斗力很强,人们要用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为这里正名,但这是否是一个招揽游客的态度,倒是可以打一个问号。
这更像是一种多余的道德冲动,无论有些人觉得这些游客如何“过分”“矫情”“恶劣”“不宽容”,但恐怕很难影响外地游客的经济理性——有些游客就是觉得排队不值、玩不到滑梯不开心、秩序管理不善,就是下次不想再来,就是想在网上劝别人别来,那该怎么办呢?
这种烈度极强的骂战,看似力道十足,其实是乏力的,因为这没法改变游客可以用脚投票的现实。相反,倒是冰雪大世界和当地文旅局的回应更务实一些,“热门项目大滑梯已经取消预约制”,“希望大家来到东北,都能体验到冰雪带来的快乐”。这种态度明显友善很多,或许是因为他们心里更明白:生意终究是要达成合意,是要双方满意,用道德评价去施压“生意伙伴”,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类似多余的道德冲动,在舆论中并不罕见。比如前两天很多地方下雪、天气恶劣,有人呼吁体谅外卖小哥、不点外卖。结果外卖小哥对这种“善良”完全不领情:“不点我们怎么挣钱,恶劣天气还有冲单奖励,还有超时免责。”
人们有很多道德冲动,但在市场经济里很多时候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正常的交易行为里,没有一方是在作出贡献,也没有一方是在忍受委屈,这当中任何一种情况出现,这个交易就无法实现了,人们期待的,都是对方提供的资源:消费者付钱,商家提供服务。
人们只要顺着这个逻辑,去有效沟通、完善服务,就足够了。非要上价值地挥舞道德大棒,虽然也可以,但也要付出代价。就像有本地网友出的“妙计”——给退票的游客列入黑名单。景区如果不想再做生意了,倒真的可以用这招:比禁区还可怕还严格,如此,还想让别人趋之若鹜?
本文内容转载自 光明网-光明时评,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