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学当公园了?”为什么不可以呢

光明时评  2024-01-08 11:23:00

  近日,大学校园开放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网站1月2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

  教育部在答复中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关于大学开放的话题,讨论了近一年,依然没有结论,也是咄咄怪事。时间也没过很久,人们想念大学曾经开放的状态,回到过去就行了。结果到今天,大学还是一副小心试探、茫然无助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大学开放,可谓是舆论踢一脚,大学把门缝打开那么一点点。有些学校宣布开放,结果该预约还是预约,时段也是固定的,唯一的变化是可以自行预约,不用向学校“申请”了;还有些学校宣布开放,结果是几个学校之间互相开放,仿佛是高校间在搞团建。这些,都让舆论有些难评。

  这种挤牙膏似的开放,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很多学校的管理措施没有章法,做决策未见得有什么必要性论证,门开大点开小点都是自行把握的结果,可以灵活调控。“既然舆论反应大了,那我动一动吧”,这种管理方式,真的科学吗?

  现在对大学是否开放的讨论,网上也有反对声音,“为什么要全面开放,把大学当公园了?”但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当公园呢?

  这两天哈尔滨工业大学圈粉不少,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仅全面开放,还推出了旅游攻略。大学主动把自己当个景点,那又怎样呢?是学校管理崩溃了,还是学生没法上课了,还是大学“校格”被贬低了?恐怕都没有。相反,人们真心喜欢这样的大学。

  其实,大学真没必要自我神化,让人们当公园逛逛、当景点看看,挺好的,没什么丢人的。那么多场所,广场、古迹、故居、研究院、博物馆等等,哪个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影响向社会开放了吗?由公共财政建立起来的大学,让老百姓当作公园逛逛,有何不可呢?如果真有这种想法,那才是对大学精神的贬低:一个大学,居然在趾高气昂地拒绝民众。

  至于什么影响教学秩序、安全风险云云,更是站不住脚。一张门禁卡就可以解决,给一些教学楼、宿舍、食堂、操场装个门禁,这应该不难。

  还有屡屡被提及的安全问题。2023年2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2022年起诉暴力犯罪人数为近二十年来最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结果在一些反对意见里,似乎有多少人都对大学校园虎视眈眈,就等着开放了之后进去为非作歹,这怕是想太多了。再者说,大学又不是法外之地。如果真的如此担心,那么也不妨拿出一些证据,证明大学校园里犯罪率远高于其他小区、商场等公共场所。

  按现在这个趋势看,关于大学开放的讨论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关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大学的正面回应:为什么过去大学开放,现在不行?为什么国内外很多学校开放,自己不行?大学似乎丧失了和公众讲道理的能力,不愿拿出严谨的、科学的回复,而只是在和舆论意见拉锯,用一点点打开的门缝来安抚一下公众的情绪。

  其实,如果大学真的有困难,比如人流量过大影响教学,那么拿出一些统计数据来论证,相信人们能理解的。公众有的时候未见得就是要一个无条件开放的大学,不过是希望自己对公共资源的意见,能够得到相关单位的尊重和回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学生支持不开放的措施,觉得这样生活和学习清净一些,甚至在社交平台上留下“想自由进出,那你考进来啊”之类的留言。这其实是一种特权意识,而且滑稽的是,这种特权只能维持几年——一旦毕业,特权就失去了。但一些大学生似乎很享受这种权力,哪怕这种权力很脆弱。更让人失望的是,有些大学生是这样看待自己和社会的联系,又是这样定位自己的身份的,并不惮于在社交平台流露这种优越感。

  其实,大学开放的决策权终究还是掌握在大学手上,舆论喊破嗓子,也未见得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大学想成为什么样的大学,想营造怎样的气象,不妨认真想想。人们或许不能自由进出,但不妨碍人们在心里给大学一个评价,哪怕校园里殿堂高耸,但能换来真心敬畏的,并不是这些。

本文内容转载自 光明网-光明时评,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
大学开放 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