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二:申论考试就是写作考试
人们通常情况下会把申论考试理解为对人们写作能力的考查,认为申论考试就是纯粹的写作考试。然而,这却是关于申论考试最大的误区。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它无法靠简单的突击训练就能够获得迅速提高。在这样的认知逻辑下,人们便认为申论考试的准备与否无关紧要。对于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的人来说,准备也是白准备;对于写作和表达能力都较强的人来说,则无需进行刻意的准备。实际上,这正是误解申论考试的两个极端。按照这种逻辑,很多人轻视申论考试的准备,只注重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复习,热衷于报名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辅导班,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行测”的试题。实践证明,这种关于“申论就是纯粹写作考试”的认知致使人们偏离了正确的申论备考方向,从而距离公务员的梦想越来越远。
其实,2000年以后的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了,而是一种材料阅读与分析基础上的集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问题成因、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或对策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申论考试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考试的内容就是命题作文,也就是单纯的写作考试。然而,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逐渐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官制度中的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使申论考试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试题的指向性更加鲜明,审题难度降低,答题要求更严。现在的申论考试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查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绝对不是单纯的写作能力,而是包括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考查的也绝对不是单纯中文写作方面的积累,而是包括中文写作、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综合知识的积累。具体说,现代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概括主要问题,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三是论证对策的有效性。这三部分考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各有不同。
题型 | 主要测查能力 | 内在各部分 | 表达方式 | 要求 |
概括材料 (写作知识) | 归纳思维能力 | 总括句 | 概述 | 宏观、全面 |
分述句 | 说明 | 中观、简要 | ||
提出对策 (管理学知识) | 发散思维能力 | 职能部门 | 说明 | 明确、具体 |
措施手段 | 说明 | 明确、具体 | ||
定性定量 | 说明 | 明确、具体 | ||
分析问题 (哲学知识) | 辩证思维能力 | 分析原因 | 概述、议论 | 全面、条理 |
判断对策 | 议论 | 客观、明确 | ||
点评现象 | 议论 | 全面、深刻 | ||
综合论证 (哲学、政治学知识) | 综合思维能力 | 提出问题 | 概述 | 典型、精要 |
分析问题 | 说明 | 简明、全面 | ||
解决问题 | 议论 | 清晰、严密 |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不是依靠写作表达能力,而是依靠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和分析能力。简单来说,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用材料说话”。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加热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即使你具有作家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不可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这是因为申论考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完全脱离材料的自由发挥。尽管,当前有很多申论文章的题目在设计时,往往给人以高考作文的错觉,但实际上,请大家注意,申论考查的决不是简单的写作。例如,200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一题是以“命脉”为题写一篇文章,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要求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或“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2008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要求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些题目看起来很容易误以为是写一篇普通议论文,但是只要认真察看题目的要求,就能发现这些题目都要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综合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不是简单的议论文写作。
正是因为申论考试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基于材料分析的案例分析,所以准备申论考试也就不是无章可循的,它有很多简单技巧和万能模式可供参考和使用。在本书后面的部分,我们会为你提供大量的“申论公式”。因此,我们复习备考时,必须使用“申论公式”,用解“行测题”或者“数学题”的眼光来看待申论考试,而不是从单纯写作的角度忽视甚至是否定申论成绩提高的空间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