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46-50题。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描述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怪现象:一些国家经济在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门槛之后,便陷入困顿之中,难以继续前行。二战结束以来,能够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魔咒”、进入发达水准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日本及东亚“四小龙”。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曾经描绘了一幅人类生存的悲惨图景——“贫困陷阱”:人口的指数增长会将一个稍微富足的社会重新拖入贫困,人类便在贫困的泥潭中挣扎。马尔萨斯的理论适用于农业社会,因为他生活在工业革命前夜,未能意识到技术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工业革命之后,马尔萨斯的预言似乎被打破了,工业发展将一些地区率先带出“贫困陷阱”。某些东亚国家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与资源,通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跳出“贫困陷阱”,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但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既有的依靠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便遇到了瓶颈。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过剩,因此一个农业国家在向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转移与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工业与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象,农村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也压低了劳动力的价格,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成本优势,这种“人口红利”与低水平的工资是息息相关的。当劳动力的“蓄水池”枯竭后,劳动力成本便会依据市场供需以及劳动生产率进行定价,“民工荒”以及工资急剧上涨出现。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顺应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换的潮流,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次红利源于劳动力的数量,第二次则来自人口的质量。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依赖人的创造性,还要回归到经济增长的目的本身——“人民幸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要有更好的教育、培训、医疗以及适合发挥特长的职业,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秩序的重塑。因此,中等收入阶段也意味着“过渡”与“转型”。这一阶段,既失去了人口数量的优势,又没有确立人口质量的优势,经济增长处于“比较优势真空期”。由此可见,跨越“贫困陷阱”需要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劳动力大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则需要具有创造力的公民。

第3段中的“瓶颈”指的是(    )。

发布时间:2022-11-23
试题答案
答案:A
解析:首先定位原文,“瓶颈”出现在首句,后文对其进行具体解释说明,首先指出农业社会,劳动力过剩,在向工业转型时,面临如何消化过剩劳动力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蓄水池’枯竭造成‘民工荒’”。故  [完整解析请在题库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