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申论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3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13-11-12 11:15:47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2013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

  真题材料:2013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给定资料5”中有学者指出“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请结合“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认识透彻,表述准确,不超过400字。

  问题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根据题干所示,快速锁定这句话的位置在给定资料5第3段。

  从作答要求来看,提取答案要点时,将包括但不仅限于给定资料5,因此,我们必须在把握整篇材料主题的基础上作答。

  通过审题可以清楚地分辨这是一道典型的词句理解阐释题,作答难点在于对句子的理解,以及作答的全面性。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给定资料5第1段——通过举例说明,脱离制造业的虚拟经济是酿成金融危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主因,

  给定资料5第2段——陈述了美国回归实业战略的实施情况。近几年美国推出多项推动本国制造业复兴的政策措施,多种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归”使得经济活动连续30个月保持增长,出口稳步上升,增加了就业岗位。

  给定资料5第3段——这里是“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这句话的出处,学者冯艾盟1999年就指出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通过比较,指出了制造业的好处有以下三个:一是制造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组合要好得多,而是先进的制造商可以积累大量秘密的生产诀窍,从而避免来自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海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三是制造业的出口能力表现优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几乎不会遇到适应性问题。

  给定资料5第4段——陈述了20世纪日本制造业由盛转衰的事实。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是发展出口的主力产业,产品精致且深入人心,制造业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于制造业基地对外转移引起国内制造业的萎缩,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离工厂越来越远,创造力越来越弱。

  给定资料5第5段——讲述了“德国制造”的神话。德国以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金融危机期间,德国政府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句子理解题,不仅要解释这句话的内涵,还应以具体的资料内容为依托,对句子的含义进行适当拓展,形成对整句话的完整理解。先根据“正确解释句子含义—联系材料阐述—结合实际适当拓展”的思路来加工要点,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脱离制造业的虚拟经济“虚火”是酿成金融危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主因,繁荣未来经济,制造业是关键。

  与先进的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制造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组合好,每个人都能从制造业中获得工作。二是制造业可以积累大量秘密的生产诀窍,能避免受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海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三是制造业产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售几乎不会遇到适应性的问题,出口能力表现优异。

  有例为证:美国制造业“回归”使其总体经济活动持续保持增长,出口稳步上升,就业岗位增加。日本制造业曾是发展出口的主力产业,后因制造业基地对外转移而萎缩,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创造力减弱。德国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让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抵御金融冲击的产业基础,以人为主导的生产使危机过后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能够迅速恢复。

  由此可见,政府主导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发展高端、密集型制造业,是繁荣未来经济的关键。

  (二)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对“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20分)

  要求:问题全面准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300字。

  问题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目,首先可以确定作答任务是归纳“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需要“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其次,确定作答范围,本题的归纳问题的作答范围是要根据“给定资料1~2”,提出对策建议的话,可以由问题反推出对策,同样也可以借鉴材料中的相关启示;最后,要注意作答要求,本题要求答案要问题“全面准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字数不能超过400字。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给定资料1主要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内涵的变化。在本条资料的结尾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提出了问题: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更替,“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他们成了新时代的“新工人”。由给定资料2前三段可以提取的要点是:没有责任心,工作环境恶劣,缺乏耐性,外来工群体的归依;由第四段可以提炼出的要点为:工作环境差,不自由;工作枯燥,缺少关心;对自由、个人尊重愈发重视;缺少长期忠诚于企业的骨干。由第五段提炼出的要点:新时代工人面临职业技能低,社会地位低。

  提炼出了以上问题,考生可以由问题反推出对策。此外,给定资料6借助德国的克里斯蒂安的故事,向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启示。给定资料6第二段的“德国制造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另外,企业还提供实习场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荣誉,当然企业也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职业培训中心也应运而生”。这启示我们:一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要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以及发展职业培训中心。给定资料6第三段的“无论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这告诉我们:要建立政府、企业、工商协会协同合作的职业培训制度。给定资料7的两段分别介绍了老梁的自主创新和宝钢集团的依靠职工实现利润的事例,这启示我们:要树立企业职工自身的积极性,建立创新激励体系。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以上进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逻辑,即可得到答案。考生要注意答案既要有对问题的概括,又要明确提出对策,要主要问题与对策的一一对应,同时注意作答字数。

  参考答案:

  问题:1.农民工群体代际更替引发新一代农民工归依问题。2.工作环境恶劣,不自由,对企业缺乏责任感和忠诚度。3.职业技能不高。4.缺少来自企业、社会的关注和认同,社会地位低。

  对策:一是推进制度改革。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落实新时代工人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二是提高新时代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度。引导企业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改善就业环境和待遇,加强员工内部交流,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

  三是提高工人职业技能。政府、企业、商会、学校各司其职,培养技术型人才。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督促企业不断更新培训岗位,对提供培训场所的企业给予荣誉和补贴,由工商协会监管企业。

  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加大舆论宣传,切实转变对新时代工人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和底层劳动者的社会风气。

  (三)“给定资料4”中陈博士表示了对我国陷入“人口诅咒”陷阱的担忧。结合“给定资料3—4”,试对这里的“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此题要求考生对“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属于词语阐释题。题目要求全面准确,所以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成因、解决措施都应该加以说明,并强调答案逻辑性要强,答题结构应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注意作答字数不超过200字。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材料三,列举一家知名企业“盛昌”由盛转衰,并指出企业现在面临着极大困境:用工成本很高,加薪是找死,不加薪是等死。通过这一个例,引出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困境,继而分析:我国曾是“世界工厂”,这些制造企业靠的仅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一度曾把为世界品牌代工视为骄傲的工厂,现在不得不面临疲于维持的状态,甚至破产。最后得出结论: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起来的国家经济发展,如同竭泽而渔。材料同时列举A市制造业探索转型升级的例子,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指出了解决制造业困局的方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塑造起自己的品牌。由材料三可以找到“人口诅咒”问题出现的原因:由于我国现在劳动力短缺,仅靠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了竞争优势;影响:继续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起来的国家经济发展难以维持,甚至破产,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将竭泽而渔。

  材料四,主要讲了某大学陈博士提出的“资源诅咒”、“石油诅咒”,从侧面对题干中“人口诅咒”的定义进行说明,材料还指出:劳动力短缺会促使我们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可提出的解决“人口诅咒”的对策主要是:对企业来说,应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对整个行业还说,制造业应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企业职工来说,应增强自身技术水平。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按照“人口诅咒”的定义——问题分析及影响——对策的思路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人口诅咒”是指我国制造业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久而久之失去了创新能力,在人口红利枯竭时陷入发展困境。

  我国一度是“世界工厂”,制造业仅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当下劳动力短缺,制造业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已使企业难以发展,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将竭泽而渔。

  对此,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强员工技术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塑造自己的品牌。

  (四)“给定资料2”中提到“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1200字。

  问题解析:

  通读给定资料可知,资料讲的主要是工人与制造业问题,围绕工人与制造业问题谈到了工人的过去与现状、中国制造业危机与转型升级、美国重新重视制造业、日本产业“空洞化”、德国制造业成功经验、德国职业教育情况、工人技术创新、我国加强职业培训几个方面。题干要求根据对“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因此,写作时要先找到原文,再联系上下文以及整篇材料,确定文章立意。根据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文章立意应为“创造条件,让工人实现自身价值”,题目可设置为“以人为本 让工人实现中国梦”。

  例文是按照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

  第一段介绍背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工人是仅次于农民的第二大主体。

  第二段提出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工人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劳动技能低下,薪酬微薄……

  第三段分析原因:中国城乡二元对立;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中国职业教育落后;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功利主义盛行。

  第四段提出对策: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加强舆论引导;六、激励工人提升自身价值。

  最后一段总结提升,照应标题和开头,发出呼吁号召,进一步升华论点。

  参考答案:

  以人为本 让工人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说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于工人来说,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要想高质量地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高素质工人。在我国,工人是仅次于农民的第二主体。只有让工人过上小康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让工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加工制造业为我国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甚至被誉为“世界工厂”。在这段时期,无数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正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才有了中国制造业的辉煌。可以说,没有工人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进入新时代以后,工人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劳动技能低下,薪酬微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内容单调枯燥,工作压力大、时间长,没有上升空间,在社会上受歧视,无法融入城市……更可悲的是,他们无法像父辈一样,回到农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阻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会破坏社会稳定。

  出现以上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对立,户籍制度改革迟缓,自由迁徙受到极大限制;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无法为工人提供好的岗位;中国职业教育落后,教育质量差,无力培养高级技工,职校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很多工人都享受不到社会福利,尤其是私企的农民工;功利主义盛行,存在歧视底层劳动者的现象。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采取以下措施: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让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农民工有机会在城市立足。二、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政府要与学校、企业合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教育质量,认可职校学历,全面提升工人劳动技能。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严惩不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企业。五、加强舆论引导,改变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底层劳动者的社会风气。六、激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人为本,让工人实现中国梦,既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相信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的逐步推进,工人的中国梦一定会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