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热点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申论热点:“三儿童扶摔倒老太被诬陷”事件该如何看待?

发布时间:2013-11-25 14:23:26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申论热点:“三儿童扶摔倒老太被诬陷”事件该如何看待?

  【事件背景】:2013年6月15日,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正南花园,三个小朋友在楼下玩耍,看见一老太太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老太太起身后却说是3个孩子打闹将自己撞倒的。小朋友一方家长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老太太则称是小孩子们打闹将自己撞倒摔伤,要求赔偿医药费。“三儿童扶摔倒老太被诬陷”一事在网上流传,引发广泛关注。经调查,老太太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其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决定对其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因蒋某某已满70周岁,依法决定不予执行。同时对蒋某某的儿子龚某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不过,此事似乎并没有就此平息,对于警方的处理,蒋某某及家人表示不服。她仍坚称是被小孩撞倒的,为了自证清白,她甚至以“全家死绝”来赌咒,他们也将申请复议。如此,公众的同情心发生了分化。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这位老太到底讹诈人没有呢?

  探究事实真相

  来源:北青报:“太婆摔倒讹人案”真相如何探究?

  首先,警方作出“受伤老太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其行为属于敲诈勒索”的结论,这是警方一家作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可以作为治安处罚的依据,但不能认为是这一事件的最终法律结论。老太一家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撤销当地公安机关作出的结论,也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撤销公安机关作出的结论以及作出的行政处罚。当然,老太一家也可以以民事诉讼的形式,向当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三名小孩的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可以认为是这一事件的最终结论。

  从目前的证据情况来看,似乎更支持公安机关的结论,即三名小孩并没有撞倒蒋老太,是她自己跌倒的。因为,除了三名小孩都证实自己是搀扶老太外,警方还找到了三名证人证实三名小孩的说法,而老太则只有她一人声称是三名小孩撞倒她的。从证据上讲,无论行政处罚还是民事诉讼证据,老太都明显处于劣势。尽管老太以“全家死绝”来赌咒,但法律并不相信赌咒,而是讲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讲“优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讲“排除合理怀疑”。你如果不能拿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则要承担败诉的责任。所以,在这个案件中,除非老太在诉讼中能找到更多有利于自己的证人,或者能找出当时倒地的录像(例如事发地的摄像头或者路过的人拍摄的录像),否则,我认为依据现有的证据,要在行政诉讼或者民事诉讼中胜诉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法律最终结论恐怕也是支持警方的结论。

  不过,即使是法院最终支持了警方的结论,那是否说明蒋老太一定就是故意作秀,所谓的赌咒就是一种表演呢?我认为,即便是有很多证据证实三名小孩的说法是真,也不能认定在客观真实上老太说法就一定是假,尽管老太是撞倒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警方也好、法院也罢,他们根据证据所认定的事实,只能说是一种法律真实,法律真实是站立在证据基础上的,在事发后还原的一种“真实”,证据越多,就越接近于客观真实,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真实本身。所以,我们只能认同法院作出的结论,却不能百分之百排除老太被冤枉的可能。这是建设法治社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我们只能依据证据并且在法定程序下作出判决。

  所以,对于“摔倒讹人案”,我是这样看的,法院如果支持了警方的结论,那么在法律上三名小孩是胜利了,也能支持更多“雷锋”站起来做好事,但不宜对蒋老太过多地作道德上的否定评价(万一她可能存在1%的冤枉可能性呢)。另外,对于这种搀扶跌倒老人引发纠纷的事件,警方应当多介入调查取证,在法律上多帮助一下那种做好事的公民,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家人也该反思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讹人老太被拘,家人也该反思

  之所以出现今天这一结局,作为老太的家人,恐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行深刻反思。要知道,此事对三个孩子及其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多么不良的影响啊!

  假设老太确实是敲诈勒索,老太当时出于什么动机,将摔倒的责任赖到三个孩子身上,这个姑且不去讨论。单说老太的家人,难道就不清楚老太究竟是自己摔倒,还是被人撞倒的?又凭什么坚信是三个小孩不认账,而不怀疑是老太撒谎呢?难道在家与老太交流时,就发现不了蛛丝马迹?究竟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故意合起伙来敲诈三个小孩?假如能够明事理,或者抱着“疑罪从无”的态度,说服老太自行承担医药费,而不去向三个小孩索赔,是不是可以避免有关纠纷,也不至于被警方给予行政拘留等处罚?

  现实生活中,诸多类似现象颇令人伤感。一些老人在外面遇到风波,家人赶到后,往往不深入了解情况,便先入为主地听信老人的说法,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正因此,才频频发生做好事反被冤枉的现象,并导致好多人发出了再也不敢扶倒地老人的感慨。实际上,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作为当事老人的子女,最容易说服老人,帮老人解开“心结”,从而避免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