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之片段阅读

发布时间:2013-07-25 17:40:23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1

  (单选题)

  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和谐源于中国古典音乐

  B. 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C. 中国人很早产生了和谐观念

  D. 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由总结关系词“所以”可以判断出整个题干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然后作者以音乐为例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阐述。B项表述最为全面准确。

  A、D项错误,“音乐”只是为阐释观点所举的例子,而非文段论述的主题;C项表述片面,未能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B。

  2

  (单选题)

  “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文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便成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A. 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 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 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 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句指出“黑马”一词是“从英语舶来的”即来源于英语,并对其含义进行了简单说明,接下来阐述首先在英语中使用“黑马”这个词时的情形,点出其词义的起源。由此可知,题干主要说的就是“黑马”词义的起源。A项正确。

  C项为强干扰项,题干前半部分虽然用“原指……后指……”点出“黑马”词义发生过变化,此句的重点仍然是解释“黑马”的词义。题干后半部分说的是“黑马”这个词最初使用时的情形,如果选C的话,那么题干还应该包括其词义发生变化后的使用情形,因此C项排除。B、D项只是材料的细节信息,没有抓住题干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

  (单选题)

  中国的沙漠的确为世界上的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已经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南极洲,也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干燥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极端环境。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 中国沙漠为外星研究提供理想场所

  B. 中国沙漠比南极洲更适合进行生物研究

  C. 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

  D. 具有最极端的环境是中国沙漠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重在说明”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题干首句提出“中国的沙漠为世界上的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接着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解释,即中国的沙漠具备最极端的环境,可以满足科学家们的研究需要。由此可以推断出作者重点说明的是“中国沙漠为外星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即选项A。

  B项“生物研究”在题干中并未提及;C项为干扰项,其中的“研究对象”表述错误,题干中说的“中国的沙漠……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中国沙漠并不是“研究对象”;D项过于片面,根本没有提到科学研究,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A。

  4

  (单选题)

  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 天,小月定为29 天,一年有12 个月,即354 天,比阳历年少了11 天多。怎么办呢?在19 个阴历年里加7 个闰月,就和19 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 年。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

  A. 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 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 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主要阐明”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中“怎么办呢?”的句子引导一个设问,前面是问题,后面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材料构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总结构。“总”的部分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中国古代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的办法。选项中,D项最符合语意。

  A、B项分别谈的是“闰月”的设定和“中国古代的历法”的地位,偏离主题;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单选题)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 年那次长江大洪水让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举措

  B. 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 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 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指出湿地在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1998年长江洪水为例,来论证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接下来话锋一转,指出围湖造田对湿地造成了破坏,使其丧失了对洪水的缓冲作用。根据转折关系词“可知”,整则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人类围湖造田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人类应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反省,C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表述错误,题干并未就围湖造田的利弊进行分析,“弊大于利”从文中无法得出;B项错误,湿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作用,但是占用湿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会引起洪水;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

  (单选题)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 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 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 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接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堪忧的现状”。根据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整个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文化遗产的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现状令人堪忧”,选项D最符合文意。

  A项中“新思路”在文中没有涉及;B项“新问题”表述过于笼统,文段主要针对的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C项为干扰性,题干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概括,而非作者的意图,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7

  (单选题)

  能源价格高并非全是坏事,因为价格杠杆自会调节石油的流向,确保人类以剩下的石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而不是全用到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变凉爽的能源需求上。实际上,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至无需教育消费者,人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些价格杠杆不起作用的地方,多是机制本身有问题的地方,改进机制,才能使价格杠杆更有效。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 改革体制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前提

  B. 能源的无谓浪费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C. 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合理利用与节约能源

  D. 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以能源价格高可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为切入点,以“实际上”一词为转折,把话题落到了“价格杠杆”对能源利用的好处上,说明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选项D符合文意。

  文段主要讲的是价格杠杆在调节能源流向方面的积极意义,A项没有抓住主体词“能源”,B项未提及“价格杠杆”,均可排除;C项本身表述有误,遵循价格杠杆并不是一味地提高能源价格,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

  (单选题)

  商业设计也许越来越被赋予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价值,但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如果一项商业设计不能让人联想到产品并对之产生好感,即使它再精美、再具创意,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说到底,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我们不想被一个美轮美奂的作品吸引,结果却看不出它与所代言的商品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独特的创意并非成就商业设计的绝对要素

  B. 对于设计来说,吸引顾客应该是第一位的

  C. 成功的设计必须能够艺术地展现产品特质

  D. 商业设计应尽量强调广告与产品的关联性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观察材料可以发现材料整体上属于“提出观点—解释说明”的总—分结构。材料首先提出观点“商业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接下来的内容均是对这个观点的具体阐述。C项表述最为全面准确。

  A项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提到与产品的关联性,不能概括整段材料;B项忽略了与产品的关联性,予以排除;D项曲解文意,题干中说的是“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D项表述夸大了与产品关联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创意。

  故正确答案为C。

  9

  (单选题)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使得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仍是投资,没有盈利。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段文字中的“硬币”指代的是( )。

  A. 中国银行业

  B.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C.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D. 中国居民的经济状况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词语理解题。

  通过“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这句话可以看出,“硬币”之前的代词“这个”讨论的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问题,符合代词指代的就近原则,所以“硬币”的含义指的就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非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排除B项,C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是银行,而硬币的两面都与银行无关,排除;D项“经济状况”内涵过于宽泛,文段主要针对的是信用卡这一消费市场。

  故正确答案为C。

  10

  (单选题)

  “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其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而去。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于似的,卡路里倒是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 )

  A. 急于实现目标,必然付出代价

  B. 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

  C. 人们只重目的,忽略了过程的享受

  D. 时间可以转化为钱,却无法转化为美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通过阅读可推断出作者对于“缩略”这种生活方式是持否定态度的。文段说“缩略”是把一切尽快物化、经济化、形式化,其标准是物质的、功利的、形式的。接下来作者通过“压缩饼干”的比喻点明了“缩略人生”的“枯燥无味”。综上,选项B最符合文意。

  A项“必然付出代价”程度过重,文段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作者发出感慨的原因而非所发感慨本身的内容;D项错误,文章中主要说的是一种人生观,“时间”显然不是文段论述的主要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

  11

  (单选题)

  将以下6 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 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 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 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 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 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 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准确地重现了。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 ③ ⑥ ⑤ ② ④ ①

  B. ⑤ ① ⑥ ③ ② ④

  C. ① ⑥ ③ ⑤ ② ④

  D. ② ④ ⑥ ③ ⑤ ①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排序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语句排序题。

  观察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中句④都是紧跟在句②后面的,句②说的是“揣度别人”,句④说的是“揣度自己”。阅读所有选项可发现整个文段主要说的就是“揣度自己”,故②④句应该放在段首,②句作为引子,引出后文的“揣度自己”。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把②④排在最前面,故正确答案为D。

  秒杀技

  语句排序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从选项入手,通过比较选项的异同来判断正确答案。

  12

  (单选题)

  歌德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忘记了当时正在流行的霍乱。在维也纳,一个盲人听到他的琴声,以为是一个乐队在演奏,当得知这只是一个叫帕格尼尼的意大利人用一把小提琴奏出的声音时,盲人大叫一声:“这是个魔鬼!”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帕格尼尼( )。

  A. 火一样的激情

  B. 魔鬼般的演奏

  C. 超强的模仿力

  D. 高超的表演力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中不管是歌德、巴黎人还是维也纳的盲人,都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所征服,显然作者想要强调的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具有高超的表演力,D项正确。

  A、C项的“激情”和“模仿力”在材料中均未提及;B项为干扰项,“魔鬼般的表演”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盲人的话,把盲人征服的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高超的表演力,“魔鬼般”不如“高超”表述得更为具体。

  故正确答案为D。

  13

  (单选题)

  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根据这段文字,“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是( )。

  A. 使文化的发展方向更为可控

  B. 使人们能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

  C. 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来源和特点

  D. 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更为容易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题干,费孝通说的“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此可知,“文化自觉”最主要的作用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文化转型体现的就是发展方向的问题,自主能力则对应“可控”,A项表述正确。

  B项主体错误,“文化自觉”的作用是文化的作用,而非对“人”;C项是“文化自觉”的内涵本身而不是“作用”;D项缩小了材料意义范围,“文化自觉”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

  故正确答案为A。

  14

  (单选题)

  一个年轻人寄了许多份简历到一些广告公司应聘,其中有一家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有一些错别字。”这个青年想如果这是真的,我应该感谢他们告诉我,然后改正。于是他给这个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录用了。

  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

  A. 机会往往在不经意获得

  B. 公司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态度

  C. 谦虚能获得更多知识和别人的尊重

  D. 良好的文字功底是成功求职的前提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介绍的是一个年轻人应聘成功的故事。公司在信中指出这个年轻人的不足,年轻人在接到这封信后随即写了感谢信,并自觉地弥补不足,最终被公司录用。年轻人的成功就在于他有感恩、认错和改正错误的态度,B项表述正确。

  A项理解有误,“不经意”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体现,若是意外录用算是“不经意”的话,作者也是想说明为什么“不经意”能成功;C项为强干扰项,文段并没有说明年轻人因为谦虚而获得了什么指示,没有说明“谦虚”与“获得知识和尊重”见的关系,“谦虚”一词在文中也没有体现;D项对故事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文字功底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B。

  15

  (单选题)

  气候变暖将会使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地区。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气候变暖( )。

  A. 会使全球降水总量减少

  B. 对局部地区来说利大于弊

  C. 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D. 将导致世界各国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旨在”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说明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域的不同影响,接着话锋一转,从全球的高度总结出“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这一结论”。转折关系词“但”后面的内容为材料的语意重点,即“气候变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因此C项正确。

  A、D项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为干扰项,材料强调的是“弊”而非“利”,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

  (单选题)

  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气象研究所的墙上写这句话的目的是( )。

  A. 希望人们多理解气象工作的困难和苦衷

  B. 督促员工致力于杜绝工作中的任何差错

  C. 劝勉员工甘于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名利

  D. 突出气象研究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中的那句格言以并列行驶出现,但从语意上可以判断出作者意在强调后者,即“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言外之意是我们(员工)不能有错误,情愿被人忘记,也不能因为犯错而被记得。此话的目的在于督促员工杜绝错误,精益求精,B选项与之符合。

  A项曲解文意,作者是强调工作人员的态度,而非强调他人对气象工作的了解;C项干扰性较强,其是对前半句的理解;D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体现气象研究工作的特殊性。

  故正确答案为B。

  17

  (单选题)

  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 . 5 %是共同的,但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自己看成是万物之主。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都是经过长达30 亿年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的。

  这段文字意在阐明( )。

  A. 大多数思想家并不理解进化论的思想

  B. 真正的思想家应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

  C. 所有物种事实上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黑猩猩与人类的进化史实际极为相似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意在”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B项“真正的思想家应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体现出概括性,属于推断意思。对应材料“对一个进化论者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成立。故本题选B。

  A、C、D三项都是针对材料的字面意思,其中C、D项是支持B项的依据,作者意在阐明思想家如何正确认识,因此A、C、D都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

  18

  (单选题)

  几次拿起《十字路口的顽童》 这本书,几次又放下,因为不时会有画面打断我的思路,那是在我18 年的教书生涯中遇到的一个个顽童的画面。有意思的是,其他学生凝固在我记忆中的是“图片”形象;而他们却是“视频”故事,他们所占据的老师“内存”实在是比其他孩子要大得多。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漫长的教学生涯给“我“留下很多回忆

  B. 顽童让“我“想起曾经发生的许多故事

  C. 顽皮学生留给“我“的印象更为生动深刻

  D. 这本书触动“我“对教学生涯的许多联想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将顽皮学生和其他学生给“我”的印象分别比作“视频”和“图片”,前者为故事,内容丰富和生动,而后者为形象,相对比较单一。通过这种对比,说明顽皮学生给“我”的印象更为生动深刻。C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D项表述表述过于笼统,未体现出“顽童”这一关键信息,排除;B项未体现出顽童比其他学生占据老师“内存”大这一特点,不如C贴切,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

  (单选题)

  汽车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汽车厂商支持环保事业、进行环保宣传,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环保应当是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但要求汽车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来做环保,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会持久。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才是长久之策。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 环保与实现企业利润存在矛盾

  B. 发展环保事业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

  C. 技术革新是解决汽车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

  D. 汽车企业应在发展的同时充分重视环境保护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首先提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汽车企业应该支持环保,而另一方面,无利润的支持又难以持久。接下来作者指出了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即以技术革新来支持环保。由此可知,材料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最后的解决方法。C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B项错误,均未抓住“汽车企业”这一主体词,予以排除;D项为干扰项,只强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没有提到“技术革新”这一主体词。

  故正确答案为C。

  20

  (单选题)

  20 世纪60 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注重防洪的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大堤、水库等水利设施对洪水进行控制。但在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防洪规划中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即通过洪水预警、灾情评估、洪灾保险等多种手段,结合各种工程措施,从而尽可能减少洪灾对人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

  A. 世界各国防洪理念的转交

  B. 世界各国控制洪水的新途径

  C. 单纯重视防洪工程不能有效控制洪水

  D. 非工程措施逐渐成为防洪规划的主导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但”表示转折关系,前面谈60年代以前防洪主要是工程措施,转折之后谈60年代以后防洪重视非工程措施,转折语意概括为“防洪理念的转变”,故选A。

  B项表述错误,文段强调的是“防洪理念”,而不是“控制洪水的新途径”;C、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