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范文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公务员考试考前必看申论范文点评: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发布时间:2013-08-17 08:13:11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公务员考试考前必看申论范文点评: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文章标题采用对仗的形式,突出建设宜居城市的中心论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大中型城市的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也反映了现代生活不断加快的节奏。但是,在这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病”。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这些问题在近些年日益突出,在某些城市已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

  (开头紧密联系给定资料,通过事实陈述和原因分析反映出我国存在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论述中规中矩,但欠缺文采。)

  应该说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源逐步得到合理配置,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也不断发展。(在这里论述城市化进程的意义没有必要,脱离了建设宜居城市的中心论点。)但是,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解决,那必然影响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出现的此类问题,直到今天仍在竭尽全力解决当年遗留下的问题。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运用西方发达国家的事例来论证“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城市病,就会阻碍城市化进程”的论点是好的,但例子含糊不清,论述也缺乏力度。)因此,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根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精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为先,树立长远目光,以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为目标。

  (分析部分语句?嗦、条理不清,分析不够透彻、全面,不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论点的作用。)

  首先,当地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地实际,合理引导城市发展,当好“领路人”的角色。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工程开发都要结合本地实际,以符合当地百姓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避免形象工程和盲目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策一提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无论招商引资还是工程开发都要以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紧扣给定资料,论述比较充分、具体。)

  其次,土地规划部门要对城市用地做好明确规划,合理安排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活用地的地域划分。合理的进行土地使用分配,坚持环保优先,避免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的冲突,防止市区环境污染。生活区和其它商业区可设立隔离带,防止噪音污染、废气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影响。

  (对策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通过合理安排土地使用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措施,对策主体明确,措施具体、可行,符合客观实际,有可操作性。)

  再次,宣传部门要积极倡导城市文明生活,鼓励并提倡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同交通部门配合,根据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不同需求合理分配交通线路使用。运输部门要积极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政府可以进行相关资金补助。加大宣传并保护好当地城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自然遗产。

  (对策三从宣传部门、交通部门、运输部门和保护文化自然遗产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具体做法,但第三句运输部门的做法与倡导城市文明生活没有关联,应当删去。)

  最后,当地市民要有城市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政府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如在市区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轻交通运输压力;不过度购买住房,造成房产资源的浪费。

  (最后一条对策从市民的角度出发,主张市民要积极配合政府宣传和指导。)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发展既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规划,也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辛勤建设。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建设一个适合居住的现代化城市无论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对于我们的后代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城市发展中,如果我们能做到自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为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城市的长远发展,那一个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就在我们的眼前。

  (文章结尾再次重申中心论点,展望未来。)

  总评:

  总的来说,本文立意准确,结构完整,用语比较规范,错误较少,可见考生具有一定的申论写作能力。但本文语言不够凝练,分析部分略嫌?嗦,缺乏条理性,不能直接点明问题所在;对策部分论述不够充分,特别是第三、四条对策,明显感觉语言匮乏,有生搬硬套之嫌。建议考生准确掌握时政热点的标准表述,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多加强申论写作的练习,增强对申论各部分的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