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了望时评 > 2009年了望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瞭望时评:岂容网络电话诈骗犯罪

发布时间:2011-03-09 09:20:54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据悉,2008年以来,发源于台湾和福建安溪地区的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在全国范围呈多发、高发态势。具有任意设置主叫电话号码功能的网络电话被犯罪分子广泛利用。犯罪分子模拟国家机关、银行、电信部门工作电话,编造种种理由,对受害者实施诈骗。

  网络电话使得犯罪分子跨省、跨境作案呈多发态势。2008年以来,该类犯罪“点多面广”,全国10多个省份出现职业虚假信息诈骗团伙。不少台湾籍犯罪嫌疑人在大陆设立窝点,海外遥控,对大陆居民实施诈骗。有统计表明,2008年2月至9月,福建警方接警近11万起,同比增加48.2%;仅2008年第三季度,虚假信息诈骗造成经济损矢1.4亿元,平均每起案件造成直接损失2万余元。

  同样的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在上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冒充公安机关、电信部门等工作人员,以“电话欠费’“个人账号被盗用”等名义诱导市民将钱款转账以保“财产安全”的诈骗。二是利用电话主叫“任意显号”功能,冒用亲友、政府部门的电话号码从事诈骗犯罪活动。此类犯罪侵害的往往是被害人银行卡中的所有存款,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

  值得警觉的是,互联网上销售“可显示任意号码”的“SIP网络电话VOIP充值”、“改号软件”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些著名购物网站能搜索到提供“网络电话充值”服务信息。

  造成警方打击工作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犯罪源头大多在台湾等境外地区,台湾籍犯罪嫌疑人处在犯罪团伙的最高层次,绝大部分赃款通过地下钱庄流向台湾。但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警方之间尚未建立起司法协助渠道,台湾籍犯罪嫌疑人往往无法缉拿归案,被骗赃款难以追回。

  需要正视当前虚假信息诈骗打防工作的难点:首先是犯罪模式产业化使侦破工作难度加大。犯罪团伙往往分为群发短信、接听电话、取款等若干独立单元分散作案,形成了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犯罪构架;其次是电信部门对“任意显号”、呼叫转移功能缺乏管理,造成虚假信息诈骗案件泛滥;再其次是各商业银行恶性竞争造成银行卡发行泛滥。目前一张身份证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可以无限制地开设银行卡,在转账次数和金额等方面也缺少必要的限制。

  只有打破银行、电信部门的利益壁垒,增强打击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目前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泛滥的趋势。专家的建议值得重视:通过立法解决电话号码、银行卡的实名制问题。应通过立法规定每个公民开设银行卡的数量。企业也应在日常运营中引入“黑名单机制”、“安全提醒机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建立警方、金融、通信等部门的办案协作机制。金融、通信企业必须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电信企业在推出“任意显号”等技术之前,对如何开放、对谁开放都要有所限制,如涉及到公安、银行服务等敏感行业的电话号码应切断“任意显号”功能。此外,银行系统也应建立滥开银行卡人群的“黑名单”制度。通过立法解决赃款处置和受害者赔偿问题。

  也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经验,采用信用联动系统,将本人身份、银行开户账号、通讯工具捆绑使用,一旦发生被司法冻结、封停或恶意欠费、透支,其关系到的各地通讯工具、银行账户一并予以冻结、停止使用。

与“瞭望时评:岂容网络电话诈骗犯罪”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