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07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礼聘“民间学者”的示范意义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2:37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礼聘“民间学者”的示范意义

  凭借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在学界享有的良好声誉,近日,只有大专学历的“民间学者”谢泳被厦门大学破例聘为人文学院教授。这一消息在教育界引起震动,不少学者纷纷对厦大敢于突破学术体制障碍,任人唯贤的胸襟表示赞赏。

  其实,在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倡导“兼容并包”精神的大学并不鲜见。蔡元培就曾礼聘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陈独秀不负所望,对北大文科成功进行了整顿。陈寅恪当初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也没有文凭,但以其深厚的学养成为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四大导师”之一。而高考数度落榜的刘大钧由仓库保管员破格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的传奇经历,也一直被传为佳话。上世纪70年代末,他因一篇论文《读史释易》引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的赏识,一封推荐信成就了当代中国周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遗憾的是,这些“不拘一格引人才”的美谈,在近20年来几成绝响。当下,国内一些大学为早日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引进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动辄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即便是副教授、讲师也一律要求有“博士”头衔。即便你如钱穆般才高八斗,学术成就斐然,因为只有小学文化、大专文凭,也难以得到体制内的认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大学乐此不疲地争先聘请明星、名人为客座教授、名誉院长。笔者曾与一位受聘为南方某名校艺术学院院长的名演员有过一次交流,他津津乐道的是如何利用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上任伊始就跟国家要来数百万元经费扩招影视专业,而在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却乏善可陈。

  不可否认,在追求学术为本的高校,理应有一套高标准的学术考评体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学术体制正在异化,在层层量化指标的桎梏下,某重点大学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因“不屑于制造学术垃圾”,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让人痛心。

  更可怕的是,很多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异化”见怪不怪。厦大领导在浮躁风气笼罩校园的大气候下,敢于挺身而出,对“民间学者”唯才是举,其勇气实属难能可贵。公众在敬佩的同时,更希望此举能给其他大学管理者以触动,来一次人才观念上的“刷新”。

  当然,也有人担心,“另类”谢泳到任之后,如何与现有学院体制相融,如何应对“量化”机制及其他规则,不仅对他自己,对厦门大学、对中国学术界也是一个考验。好在此前,已经有吉林大学等高校在废除博导终身制方面有了可喜尝试。而再开风气之先的厦大也表示,愿意为谢泳提供一个自由的学术舞台。

  愿谢泳这位“民间学者”置身不再宁静的象牙塔后,依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独立研究的学术精神,不辱使命。

与“人民时评:礼聘“民间学者”的示范意义”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