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11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不“慈”不诚,何以为“善”

发布时间:2011-04-18 13:41:47 来源: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不“慈”不诚,何以为“善”

  田泓

  一位母亲为筹集医疗费用、怀抱眼癌宝宝在广州闹市跪爬千米,引来众人唏嘘和关爱,虽筹得巨额手术费用,但最终却被揭出是网络公司的炒作。这出所谓的“慈善策划”,再次将如何行善推向舆论焦点。

  面对大街上蓬头垢面甚至身患残疾的乞儿,给钱还是不给,恐怕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纠结。给吧,多半其中有诈,甚至会助纣为虐;不给吧,又于心不忍,怕误了个把真的有难者。就在这给与不给的纠结中,向善之心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消磨,而最终被可悲地透支了的,是整个社会的诚信。

  “跪爬捐助”事件中所杜撰的“富家子弟”恃强凌弱的桥段,之所以能如此精准地击中大众的敏感神经,固然有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现实背景,也与我们的慈善过于聚焦某个事件或个人有关。

  整个“跪爬捐助”事件中,最值得深思的是“策划人”的表白。一是他坚持认为整个过程是在行善,自己非但没从中拿一分钱,还捐了300元,并且超额筹到了手术费,“坏就坏在媒体不该揭露真相”。二是他称网上每天有那么多人发帖求助,却反应寥寥,若无此番策划,那对母女可能至今还会深陷绝望之中。

  这话或许有几分道理。但是,高尚的目的,更需要通过诚实的路径抵达。慈善作为社会事业,需要一定的策划才能起到一呼百应、放大爱心的效果。但是,被愚弄、被欺哄的同情,以及有辱受助者尊严的策划,非但结不出善良的果实,反而只能透支社会信用成本,阻碍进一步行善的脚步。不慈、不真、不诚、不信,何以为善?

  经过多年的宣传与实践,慈善观念正深入人心。但名人的善举常被拷问,如不断涌现的明星“诈捐门”、某些不尊重受捐者的“暴力慈善”行为,以及一些善款被滥用甚至挪用,都让大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屡受伤害。事实上,与其去追究行善者的动机,不如为慈善创造更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制环境与舆论环境。其中包括捐助体系的完善、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也包括慈善文化的提升。如果总是把施舍等同于救助,慈善就很难走上理性的轨道。没有受助者的尊严,又哪来慈善事业的体面?

  更重要的是,倘若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能更完善,能惠及更广大人群,让眼癌宝宝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正规治疗,那么“跪爬”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戏剧性。

  只问目的,不管手段,虽可成功于一时,却难免遗祸于一方。行善者仁心仁术,受助者真实真诚,慈善事业方能一方受助,八方受益,历久弥新,行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