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通过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1】 标准表述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十七大报告
【材料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分配制度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还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分配制度与收入差距。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
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地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十七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
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既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材料3】 贫富差距的影响
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心理,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影响人心所向,容易生成社会不稳定的心理温床。
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秩序,特别是会诱发违法犯罪活动,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恶化社会治安形势。
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结构,容易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甚至畸形化发展,激化阶层矛盾,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社会对立与冲突动荡。
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制度的公正和权威,削弱国家的凝聚力,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
【材料4】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安全地运行。第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第三,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材料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1)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2)基本任务: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论文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