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弘扬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11-03-10 17:29:18 来源: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浏览数:22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材料1】 标准表述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十七大报告

  【材料2】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厚重的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种种具体制度,称之为制度文化。还有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典籍。由此看来,传统文化的内容广博,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任何新思想和新文化都是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传统思想和文化,新思想和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沉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过去的文化,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同任何民族文化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批判又继承,也就是要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材料3】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相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我国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以支持,给传统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同时加大宣传,使民众了解并关心自己的文化。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保护传统文化,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传统文化的宣传应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关,不能僵死在博物馆里,要活在21世纪中。政府作为文化政策制定者,要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应用先进技术,把它们结合到经济主流中去,同时不使其丧失文化特征。我们必须以现代的手段来保护传统价值和文化财富。

  保护传统文化,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法规将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升为一种责任(包括政府和个人的责任),这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法律应确立完善的传统文化遗产标准,制定保护办法,建立奖惩机制等等。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将大大提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能力,有利于连接民族情感、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也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贯彻落实。

  【材料4】 对外文化交流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对抗也是没有前途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政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主动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目前中国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近年来,中国政府举办了“国际艺术主题年”和“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荟萃了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走向世界,派出众多艺术家参加各种国际艺术比赛或国际艺术节,努力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开放胸怀。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抵制落后、腐朽、不良文化的侵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开发文化资源,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历史优秀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处在加入WTO的起始期,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放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碰撞、行为方式的摩擦、利益关系的调整等一系列新问题。当前要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文化交流必然首当其冲。因此,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思考,在不同点中寻求融合点,吸收西方文化之长,丰富发展中国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2009年江苏申论真题: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论文范文网)
相关推荐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