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地区发展差距问题

发布时间:2011-03-10 17:29:21 来源: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浏览数:20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材料1】 标准表述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七大报告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应对外部冲击中闯出发展新路。东部地区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进一步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强薄弱环节,以消除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粮食、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重点地区优先开发,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制定和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2】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应以东部10省市、中部6省、西部12省区市和东北3省四个地区为地域单元,统筹规划和安排全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西部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东北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和产业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接续产业,重点支持能源原材料及后续加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积极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依托大中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统筹安排上述四大区域的总体战略布局外,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避免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当前,大体可以按两个路径来划分经济类型区:一是按区域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划分问题区,如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各种矛盾交融的边境地区等,以作为国家援助和支持的地域单元;二是按地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以作为国家区域调控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域单元。

  从后者来看,当前大体可以考虑划分五种类型的功能区: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对于那些经济开发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等部分地区,重点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经济过度集聚,避免出现“膨胀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先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开发密度不大,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行优先重点开发,引导人口、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三是潜在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近中期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合理控制经济开发强度,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四是生态脆弱区域。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鼓励生态性移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自然保护区域。对于那些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有的还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

  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协调发展机制。这种新型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积极引导和调控作用。当前,着重要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并将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在区域规划方面,当前应重点搞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和成渝等地区的规划,同时积极抓好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在区域政策方面,要按照公平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仍应把区域政策的重点放在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和民族地区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应更多地依靠中部自身的力量,同时国家在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而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实行大面积、普惠制的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则主要依靠东部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国家对东部地区的一些区域性优惠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体制转轨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材料3】 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和地区发展差距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两个大局”思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包含着部分先富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信息系统,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起来,有的后富”。

  ——江泽民

  “两个大局”思想贯穿着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由于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别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部分先富政策的实施必然会造成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一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大国发展现状的。因此,这种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地区差距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的问题”。

(责任编辑:论文范文网)
相关推荐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