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答题技巧宝典 > 判断推理技巧 > 类比推理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 选词填空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数字推理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图形推理 类比推理 定义判断 常识判断 资料分析 行测题库 行测真题

公务员考试行测类比推理解题方法与技巧

发布时间:2013-11-19 16:58:52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公务员考试行测类比推理解题方法与技巧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出的一种推断。类比推理题对技能性要求并非很高,但却是对人的思维清晰度、思维辨析能力等心理品质极有效的检测。所以,做这类试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理平静和思想明朗。总结出一些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供考生参考。

  推荐练习题库:【类比推理】必做特训320题

  一、题型概要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词组),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词组)。

  2008年国考和江苏等地出现了三项类比和括号形式的类比推理题:

  例如:a:b:c相当于d :e :f或者a :?相当于c :?这一题型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区别

  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且已知其中一个(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

  类比推理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甲有属性a、b、c、d

  乙有属性a、b、c

  所以,乙有属性d

  公务员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类比推理,追根溯源应该来自于逻辑学当中的类比推理,但在形式上很明显不同于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中公教育对此总结出两点不同。

  第一,对象不同。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多是两对具有逻辑关系的词组。例如:“努力∶成功”对应“耕耘∶收获”;逻辑学中是指两个或两类对象,例如:“天空中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火花”做对比。

  第二,要求不同。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要求考生通过对题干两个词的分析,在选项中寻找与其内在逻辑关系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词。如ab之间具有的逻辑关系,cd也具有,那么就选有cd的那个选项。逻辑学中则是要求从两类比较对象A与B中推理出,若A具有a、b、c、d属性,B具有a、b、c属性,则B具有d属性。

  综上所述,类比推理这一题型,不同于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但公务员考试中类比推理的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可以从逻辑学的类比推理中借鉴。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变式。

  三、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常见的逻辑关系

  其实类比推理常见的逻辑关系主要有纯逻辑方面的和常识方面的。

  1.逻辑方面

  ①包含关系(属种关系)

  比如:

  1.自然灾害:台风

  A.生物:骆驼

  B.省会城市:广州

  C.网球:比赛

  D.重工业:采煤业

  答案D。解析:台风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采煤业是重工业的一种。

  2.宗教:基督教:新教

  A.国家:民族:区域

  B.政府:机关:机构

  C.心灵:心情:亲情

  D.水果:苹果:红富士

  答案D。解析:“宗教”、“基督教”和“新教”的关系是:“基督教”是“宗教”的一种,“新教”是“基督教”的一种,三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选项中符合这种关系的只有D,故本题选D。

  ②交叉关系

  比如:

  1.运动员:大学生

  A.植物:种植

  B.专家:青年

  C.四季:春天

  D.纸张:书法

  答案B。解析:运动员中有大学生,专家中有青年人。

  ③整体与部分关系

  比如:

  1.桌子:桌腿

  A.高山:山脉

  B.树叶:树根

  C.显示器:电脑

  D.主机:硬盘

  答案D。解析:桌腿是桌子的一部分,硬盘是电脑主机的一部分。

  2.打印机:墨盒

  A.电脑:手指

  B.电筒:电池

  C.纸张:木材

  D.楼房:电梯

  答案B。解析:打印机与墨盒是必然包含关系,电筒与电池也是必然包含关系。

  ④因果关系

  比如:

  1.减免税款:农民增收

  A.压力过大:精神紧张

  B.小心谨慎:处处碰壁

  C.装腔作势:人人自危

  D.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答案A。解析: 减免税款是农民增收的原因,压力过大是精神紧张的原因。

  2. 雨雪天气:减速慢行

  A.喝酒过量:酒精中毒

  B.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C.工作劳累:早点休息

  D.消化不良:日渐消瘦

  答案C。解析:“雨雪天气”车辆要“减速慢行”,“工作劳累”人要“早点休息”。

  ⑤象征关系

  比如:

  1.蜡烛:教师

  A.明月:思念

  B.桃李:学生

  C.长寿:松柏

  D.高尚:巍峨

  答案B。解析:蜡烛喻教师,喻体在前,本体在后。B同此。

  2.水:温柔

  A.热情:火

  B.火山:变化

  C.土:敦厚

  D.木:繁茂

  答案 C。解析:由物质引发对人性情的联想。B选项和D选项也属于联想,但不是对人性情的联想,所以类比关系与题干不符。

  3.建筑:凝固的音乐:哥特式建筑

  A.运动:使人健康的方式:生命

  B.眼睛:心灵的窗户:丹凤眼

  C.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6

  D.音乐:流动的符号:钢琴

  答案B。解析:“建筑”、“凝固的音乐”和“哥特式建筑”的关系是:将“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哥特式建筑”是形容“建筑”的一种风格。选项B将“眼睛”比喻为“心灵的窗户”,“丹凤眼”是形容“眼睛”的一种形态。选项C“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这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不是比喻。故本题选B。

  2.常识方面

  ①地理知识:地域关系,地理位置

  比如:

  1.泰山:山东

  A.黄山:安徽

  B.衡山:陕西

  C.君山:湖北

  D.华山:湖南

  答案A。解析:山脉位于某省内,例如:泰山位于山东。

  2. 洞庭湖:湖南

  A.巢湖:浙江

  B.鄱阳湖:江西

  C.洱海:广西

  D.滇池:广东

  答案B。解析:洞庭湖所在地在湖南省;鄱阳湖所在地在江西省。

  ②文学常识:作品与作者(作品与人物),作品与体裁、出处,典故等。

  比如:

  1. 焚书坑儒:羸政

  A.长平之战:王翦

  B.背水一战:张良

  C.破釜沉舟:项羽

  D.陈桥兵变:赵括

  答案C。解析:赢政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项羽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赢得了巨鹿之战。

  2.喜儿:《白毛女》:戏剧

  A.孙悟空:《西游记》:传奇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B.祥林嫂:《祝福》:小说

  C.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

  D.林冲:《水浒》:古典

  答案B。解析:“喜儿”是《白毛女》中的女主人公,《白毛女》的体裁是歌剧;“祥林嫂”是《祝福》里的女主人公,《祝福》的体裁是小说。所以,本题选B。

  ③生活常识:工具与作用,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物体与其运动空间

  比如:

  1.螺丝刀:螺丝

  A.鼠标:电脑

  B. 发动机:汽油

  C.收音机:天线

  D. 压路机:地面

  答案D。解析:螺丝刀的工作对象是螺丝;压路机的工作对象是地面。

  2.职员:公司

  A.公务员:机关

  B.罪犯:沙漠

  C.嫌疑人:现场

  D.秘书:写字间

  答案A。解析:职员在公司上班,公务员在机关上班。

  3.科学家:实验室

  A.教授:委员会

  B.花卉:交易

  C.学生:教室

  D.艺术家:绘画

  答案C。解析: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学生在教室上课。

  4.医生:医院:医疗

  A.勇士:勇敢:斗士

  B.战场:战士:革命

  C.士兵:军营:军事

  D.战争:战斗:战场

  答案C。解析:“医生”、“医院”和“医疗”的关系是:“医生”在“医院”里从事“医疗”工作。符合这一关系的是“士兵”在“军营”里从事“军事”工作。故本题选C。

  5.火锅:饭桌

  A.果树:水果

  B.船舶:水运

  C.潜艇:海洋

  D.太阳能:层顶

  答案C。解析:火锅通常放在饭桌上使用,潜艇通常在海洋中行驶。

  6.小鸟:飞翔:天空

  A.大地:种植:高粱

  B.蟋蟀:欢叫:草丛

  C.蝴蝶:夏荷:飞舞

  D.山坡:爬山:青藤

  答案C。解析:小鸟在天空中飞翔,蟋蟀在草丛中欢叫。

  7.水牛:牲畜:乡村

  A.小鸟:鸣叫:树林

  B.生物:鱼虾:湖水

  C.台灯:书本:书桌

  D.母鸡:家禽:打谷场

  答案D。解析:题干中水牛:牲畜:乡村关系为动物:动物所属类型:动物活动的地点,根据这一关系推理得出选项D符合。母鸡是动物,家禽是母鸡所属类型,打谷场是母鸡的活动地点。

  类比推理题的关系是很多的,我们不能一一而述,主要把握如何正确找出提干词项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排除错误选项。

  (二)类比推理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

  1. 首先弄清题干所给的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找题干逻辑关系的方法主要有:遣词造句法和横纵对比法。

  2. 然后注意各种关系之间的细微差别。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些关系是非常相近的,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别。

  ①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

  ②合理利用背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