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XML地图 最新文章
国考 | 北京 | 天津 | 山东 | 河北 | 湖北 | 广东 | 江苏 | 福建 | 四川
上海 | 重庆 | 山西 | 河南 | 湖南 | 云南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辽宁 | 内蒙古
广西 | 浙江 | 江西 | 贵州 | 海南 | 安徽 | 新疆 | 青海 | 吉林 | 深圳 | 黑龙江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热点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半月谈

申论热点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解读

发布时间:2015-11-18 10:04:08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热点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解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热点素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申论热点素材一: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2015年以来,“新一轮创业潮”成为外媒讲述中国故事时的一个热词。《华盛顿邮报》网站以《去东方吧,创业者们》为题刊文称,中国正在迅速改变,技术和创新逐渐引导中国走向新的高峰。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创业精神已在中国蓬勃兴起,这是不可逆转的进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

  更多热点素材将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点素材汇总页持续更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深度解析一】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双创”的人越多,社会就越有活力,也能带动更多就业。

  ——李克强

  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热潮。

  ——李克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就是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李克强

  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李克强

  [新一轮创业潮行成的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1600多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毕业企业超过5.5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近5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2014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诞生科技企业1.3万余家、武汉东湖超过5000家,115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达23万亿元,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超过50万人;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创业投融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400多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

  ……

  [意义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

  [措施]

  其一,净化创业生态。减轻负担以利轻松上阵,是增强创业创新者信心的必要之举。中央已陆续出台一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各地各部门也要尽快落实相关实施细则,严查并制止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惩治“小官大贪”、治理“苍蝇扑脸”,根除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滥权牟利的“蝇贪”之患,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

  [开头示例]

  ……

  [分析示例]

  ……

  [结尾示例]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深度解析二】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政策背景: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这是本届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国务院2015年6月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再一次强化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重要意义: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存在问题:

  一、学校教育对创新创业的重视还不够。我国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都没有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相关的教材和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学校教育以考试升学为最终导向,这种传统应试教育易于培养“考试天才”,过于注重学生的同一性和规范性,不注重多样性的创造性;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和结果导向,不注重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创造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具体对策:

  一、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典型事例:

  1. 2015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他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名言佳句:

  1.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

  ……

  所有内容请查看:申论热点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解读(电子版下载)[本资料为VIP会员专用资料,点击查看VIP会员资料介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范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申论范文:创新创业教育须做到“四个面向”

  2015年公考热点聚焦: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申论范文: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申论范文: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更多范文持续更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申论范文汇总!

  推荐内容:申论真题范文电子书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的巨大能动作用和深化改革对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草根性成为普通大众收获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的最直接与现实的实现方式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变革,是对传统经济条件下创业创新的超越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当代信息化高度发展条件下技术范式的深刻变化

  五、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和现代科技迅速进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迫切需要,并提供了巨量空间

  ……

Copyright (C) 2009-2014 Gwyzk.Com INC ◎ 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法律顾问:陈家诚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 鲁ICP备120157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