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8期半月评论:创新要以包容聚能量

半月评论  2021-11-19 17:05:50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创新是我们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跃上新发展台阶的关键之举。“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尽管如此,有的人却依然自缚手脚、抱残守缺,用“三六九等”的有色眼镜打量创新之士,用创新者的出身来判定“创新”的成色。

  这给矢志创新者带来许多困扰。一位来自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负责人就这样反映:“我们不谋求什么优待,只希望给不同企业间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话不多,已足见背后的艰辛故事。

  企业的身份性质,不应成为技术创新客观评价的先行条件。可眼下各市场主体同场竞技,民营科技型企业时常遭受更多猜疑,要付出更多努力来争取入围机会。潜在用户评判民营科技型企业,往往在意的并非真实技术水平,必得“查档案”“审关系”,民营企业亮出成绩单,还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窘境。

  在创新的赛道上,不同性质的企业各有千秋,追求的理应是优势互补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民营企业,靠着一项或几项核心技术“一招鲜起家立足。它对技术潮流的判断力、市场风向的敏感性、应用扩展的前瞻意识,都是值得珍视的优势所在。将“小快灵”转化为攻坚国家战略需求的“六脉神剑”,不正可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想象力么?

  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都应给予热情的欢迎与大力的支持,又何必在名分上襄足不前?对待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如此,对待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应如此。

  不久前,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根”,任何产业都不可能枝繁叶茂。这个“根”,就是人才。比方说,软件研发不可或缺的编译器,堪称计算机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相关研发人才国内难觅,华为鸿蒙要设法自己培养,更要放眼全球“拿来”,招揽此道长才这正是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自主创新从来不是关起门来搞的,恰恰需要以开放汇活水,以包容聚能量。今日社会分工已高度细化,人才资源专精化更是大势所趋,这就更需要我们搅才不拘一格,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索有制度性保障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公认是长期限制人才发挥创新才能的顽瘴痼疾。一个“唯”字,点透了“数豆子式”科研成果评价考核的本质。有的海外归来高层次人才,为适应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不得不暂时搁置前沿研究,转而开始“水”论文。这样的论文发得越多,人才滑向“废柴”的可能性就越大。

  围绕人才评价的“破唯”行动方兴未艾,有破更要有立,核心是要建立起一套综合考察人才的评价体系。创新的方式不一而足,在基础研究上有所创见是创新,在成果转化上有所推进是创新,在工艺流程上有所改良也是创新。对创新的评价方式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才的变化,不是简单机械依赖“一把尺”,更不能沉酒于“拜帽子教”

  概括起来,谋创新,不必问出身,既要对市场主体平等视之,也要对不同人才分类促进。只有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中,才看得到创新的风景,共享创新的硕果。翻

本文内容转载自 半月谈,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申论》通关特训题库
模块 考点
归纳概括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
公文写作
创新 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