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6期半月评论:乡村建设,以“稳”为重
不久前,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乡村建设坚持“求好不求快,不超越发展阶段”等原则备受关注。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在乡村建设上,要么“动作迟缓”试图“躺平”,要么不切实际“大干快干”,引发诸多隐患。在“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之际,乡村建设进一步把握好“时度效”,以“稳”为重,实在不可轻忽通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建设提出的要求,可谓发人深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以为农民而建为原则,更是言之谆谆。
从乡村建设为谁而建的价值起点,到乡村建设如何实施的逻辑路径,可以说,“稳”是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建设的首要关切。正如许多“三农”专家指出的,如此乡村建设方针,是基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实作出的必然选择。毕竟,在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刻,千头万绪,都需要谨慎行事,衔接期工作做得不牢,此前种种,前功尽弃;此后种种,无从谈起。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层乡村在热火朝天搞建设中却出现两种令人担忧的苗头。一种是盲目超越实际的“大干快干”,导致“早产工程”“短命项目”不胜枚举。比如,在一些地方,由于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数万个厕所弃用过半,“惠民工程”成了“伤心工程”;有的农村旅游项目斥资上亿元,雕梁画栋、气派不凡,却与当地发展阶段相违背,项目书上前景“红红火火”,现实中遭遇“冷冷清清”。
另一种则是吃不准政策“不会干”,把不稳方向盘,踩不好离合器。有的基层干部更认定“不干不错、少干少错”,不愿面对地方发展的难点堵点,在小修小补中得过且过。面对群众的迫切期盼,或敷衍了事、或躲躲闪闪,至于抢抓发展机遇,更是只会照文件念念,从不愿撸起袖子干干。
“一快一慢”之间,折射出时下乡村建设的“失稳”之忧,基础不牢,未来难保不会“地动山摇”。
乡村建设要持之以恒贯彻以“稳”为重的理念,关键在于“抓好项目”“选好人”。要进一步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乡村的禀赋实际,在科学研判基础上实施“适配建设”,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有担当、有能力的“底气干部”不断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从而不断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总体要求。
所谓“适配建设”,指的是无论招商引资还是基建项目,既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也要与村庄整体气质相符合,这条主线决不能偏。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就特别强调,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而非不切实际地“一刀切”。
在一些乡村振兴成绩显著的农村,乡民将破旧的老屋加以改造,嵌入颇具设计感的装饰,老屋反而焕发别具一格的历史风味,成了抢手的民宿,也带动大家务工赚钱,一举多得。正如不少老乡所言,乡村建设不能“想方设法”大拆大建谋利益,而是要设身处地精益求精谋民心。
此外,群众需求“升级”干部供给“降级”的现实,急需一批“底气干部”带动发展。脱贫攻坚促使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观,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打好了发展基础,村民们的期盼和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的“供给”却降级了。
当下,村民们期盼的,是这样的“底气干部”:不仅要有善于管理村级事务、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职业本能”;要有生意头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市场潜能”;还要有敢为人先,不断追赶超越的“创新动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鉴于农村人口外流仍将存在,从“缺人才”到“缺人口”的现实困境需要正视。
机制保障上,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展通过考试将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录用到乡镇街道公务员,解决“身份”“待遇”等现实问题,给予不少基层干部以动力。但“引才回村”“活用乡贤”的措施仍需不断活化出新,才能为基层锻造出更具带动性和创造性的乡村干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因地制宜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提供多元合力,才是乡村建设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圆
本文内容转载自 半月谈,供参加申论考试的同学学习申论写作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