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了望时评 > 2013年了望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2013年了望时评第17期:挺立,是为了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13-10-05 17:08:30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从汶川到芦山,更加快速集结的中国力量,更加戮力同心的中国精神,让我们更加自信自觉,不惧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越聪明的民族越能在灾难中学习更多,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细节,救灾的后续效应将远远超出救灾本身,为面临啃硬骨头、涉险滩重任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丰富的启示

  从汶川到芦山,只有84公里;两次强烈地震,仅隔1804天。

  人类避免不了灾难。我们生息繁衍于斯的地球,作为一种物质存在,遵循的是自然规律。无论洪水旱魔,还是地震海啸,早已先于人类在这颗星球上循环往复亿万年。只是,当人类这种有生命自觉与“幸福意识”的生灵出现以后,既感激大自然丰盈的馈赠,又厌憎大自然的喜怒无常,一些自然现象才成为“天灾”。

  但是,人类不相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一种宿命。为了生存和发展,勇敢地与天灾抗争,并成就了自己的进步。

  中华民族,抗击天灾的历史尤为艰苦卓绝。这片土地,膏腴沃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多灾多难也一次又一次考验着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多难兴邦,是励志,更是现实。

  一部中国历史,形成政权自抗击洪水开始。凡成功的政权,无不是能够有效组织人民抗击天灾的政权;凡腐败无能的政权,面对天灾也表现为束手无策、应对无方,大灾哀鸿遍野,小难家破人亡,更有人祸助虐天灾。多少次,应对天灾的无能成了政权倾覆的导火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人民政府的有效组织指挥,有一个站起来并日益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撑,中国人民抗灾救灾的能力今非昔比。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破坏性最严重的灾难,汶川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更让世人印象深刻。

  通过汶川抗震救灾,我们明白,天灾固然不可免,但灾难降临时,救灾,首要任务是救人,生命高于一切;救灾,需要政府的快速响应,需要建立并储备完备的应急体系;救灾,需要专业的救援队伍与科学的调度指挥;需要社会力量的畅通参与。

  芦山震后,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部门、当地各级政府,从解放军、武警部队到医疗救护队伍,从消防救援到交通、通讯保障,从政府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调往灾区到民间慈善活跃的身影??这场地震灾难的考验,再度彰显了中国的进步。

  汶川抗震救灾经验,给中国留下了更加完备的应急制度、科学理性的救灾体系、更加成熟的社会响应。借鉴汶川经验,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就有大批救灾人员和物资到位,芦山救援效率和统筹水平大有提升,方方面面的表现也更加可圈可点。

  凭着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凭着历经磨难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灾难击不垮芦山,中国自信挺立。

  挺立,是为了砥砺前行。抗击灾难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最重要的职能包括护佑人民的幸福安宁,帮助人民抗击各种可测与不可测的自然与非自然的风险。

  芦山震后迅即反应、有效救援的政府,当能以这次抗震救灾为“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新起点,坚定围绕为人民提供包括应灾救灾能力在内的更好的公共品,围绕“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进一步转变职能,果敢担当,管住、管好该管的事。

  从汶川到芦山,更加快速集结的中国力量,更加戮力同心的中国精神,让我们更加自信自觉,不惧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越聪明的民族越能在灾难中学习更多,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细节,救灾的后续效应将远远超出救灾本身,为面临啃硬骨头、涉险滩重任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丰富的启示。

  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包括芦山地震遇难者在内,所有历次灾难中付出生命的同胞。他们的灵魂将长伴中华民族的进步。天灾难免,只要我们更加认识自然、尊重科学,只要我们为民族的未来敢于、善于承担今天的责任,防灾可为。而防灾,远远不止是技术层面的事,而是包括制度建设在内的全方位系统工程。

与“2013年了望时评第17期:挺立,是为了砥砺前行”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