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热点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半月谈

公考热点聚焦第32期:考察性出访成公款游

发布时间:2014-02-20 08:15:28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考察性出访沦为公款旅游式福利导语:建立外出考察制度是让公职人员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但近年来,公款考察性出访却演变成观光旅游、公款购物。去年11月,中央印发通知,严禁安排考察性出访,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细则。

出国考察成腐败新路径,考察性出访一律叫停

  2013年11月:中央通知严禁安排考察性出访

  《通知》指出,整治“三公”经费开支过大,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严格公务接待标准,从严控制公务用车经费开支,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不得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不得摊派、转嫁出国(境)费用。

  2014年1月:财政部发新规,不得安排照顾性考察性出访

  1月8日,财政部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新办法将于2014年1月20日起正式实施。新办法是在2001年发布的《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基础上修订而成,规定出访团组实行计划审批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履行因公临时出国计划报批制度,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团组人数、国家数和在外停留天数,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细化规定成效初显

  ■江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杜绝因人定事

  2014年2月,江西省印发《江西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要求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全部纳入预算,不再安排考察性出访,因公安排临时出国要坚持因事定人原则,不得因人定事。

  ■山东:厅局级干部出访约法三章 2年不超过1次

  2013年12月,山东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对厅局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约法三章”。规定正省级领导、副省长每年出访不超过1次;其他省级领导1个任期内出访不超过2次或2年内出访不超过1次。

  ■福建:去年省级干部出国减少50%,今年再压缩10%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2013年,福建省级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国比计划减少50%;厅级人员比计划数减少37.7%;其他党政机关人员同比下降28.2%。今年将继续巩固这一成果,计划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10%。

考察性出访为何易沦为“公款旅游”式福利?

  “考察性出访”是个很有意思的创造性词汇,它与附有特定任务的“事务性出访”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考察”就是任务。它的特点是轻松,不像要办具体事项的出访,回来就以交办的事项做考核依据。由此不难想见,考察性出访为什么易沦为“公款旅游”式福利。

  考察性出访正在演变成官员“集体无意识腐败”

  有的地方,考察性出访成一种职级待遇。如“省部级官员每年可以两次出国考察,局处级官员每年可以一次出国考察”;“一年出国考察一次的,可以考察两个国家,时间不超过12天”。

  有的单位,考察性出访成一种工作奖励。如“公务员如果能连续3年在考评中拿到‘优秀’,就可以奖励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

  有的贪官,考察性出访成一条出逃途径。如杨秀珠、卢万里、蒋基芳、程三昌、胡星、高山、忻伟明等一串串贪官,都是以出国考察的名义成功出逃。

  单位内部平衡关系或利益分配的潜规则

  考察性出访的福利属性,不仅在于考核容易,还在于其异化后,成了单位内部平衡关系或利益分配的潜规则。比如,一个大单位内部二级单位有肥有瘦,安排“清水衙门”的领导进行所谓考察性出访,就常被作为对“清水岗位”的补偿性回报。再比如,央视曾曝光的某单位安排老干部去巴西考察老年干部问题,被中央督察组批评“顶风违纪”。

  社会监督难度大,难辨真伪

  在以往媒体曝光的公款出访中,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的案例不胜枚举。公款考察性出访,社会监督难,虚虚实实之间难辨真伪,且容易连带吃喝之风、送礼之风、虚假报销等问题,乱象纷呈。此次中央彰显整治力度,让人拍手称赞,也希望在此基础之上能有更多预案,预防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变招应对。

  领导“搭车出访”现象折射权力分配不平衡

  实质上,一些单位的性质使得其根本就没出访的必要,一是有些单位具有中国特色,二是有些单位非常基层。其实,考察性出访还有不同于团体考察式的其他变种,如学校搞后勤的领导跟随科研团队“搭车式出访”之类,就是单位内部的关系协调和权力分配、福利馈赠。从政策响应与现实纠偏的层面讲,对这类考察性出访一律叫停是必要的。

叫停考察性出访正中公款游玩“七寸”

  当整治四风的《通知》印发出来,一刀切了公款考察性出国的念想,很多网友也跟帖叫好。有人留言“一律叫停底线清晰,没有矫情余地,痛快!”好的政策一旦出台,先前的那些丑恶现象必定是墙倒众人推。

  考察性出访严重蚕食政府公信力

  公款考察性出访严重地蚕食着政府的公信力,对这样的行为必须进行棒喝。遏制公款考察性出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联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细节决定成败,遏制公款出国考察行访问亦不例外。愿人们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把好“出国考察关”,是反腐败的必然需要。

  牢牢套住权力,让腐败不再“假汝名以行”

  考察性出访已经成了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唯有从制度上找到病因才有望彻底根治。如今,中央通知要求公款考察性出访一律叫停,如同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让腐败不再假汝名以行,不敢越“雷池”、碰“高压”。既能有效遏制变相的“考察性出访”,又可以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叫停同时应谨防“暗度陈仓”

  有关部门有必要对“考察性出访”、“出国培训”之类出国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避免某些官员故意混淆相关概念,暗度陈仓,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首先必须彻底清理各种与中央规定冲突的“对策”性文件,实现政令的统一。其次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考察性出访”,地方或部门文件不得以“因地制宜”等为由,再开口子。

  总结:公款考察性出访,社会监督难,虚虚实实之间难辨真伪,而且极易滋生腐败。中央彰显整治力度,让人拍手称赞,也希望在此基础之上能有更多预案,预防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变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