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热点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半月谈

公考热点聚焦第37期:“单独两孩”新政策实施

发布时间:2014-02-26 08:06:51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单独两孩”新政策实施导语:2月24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诞生了安徽省首个符合新计生政策的“单独两孩”。“单独两孩”政策的施行涉及到亿万人的切身利益,自提出起便引发持续关注。据悉2014年全国或有超过20个省区启动实施这一新政。

各省“单独两孩”政策陆续“呱呱坠地”

  安徽省首个“单独二宝”诞生“单独两孩”政策既涉及国家发展的人口战略,也涉及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标志着新时期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表示:“从中央精神来看,各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时间间隔不宜太长,预计新政将会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安徽首个“单独两孩”平安降生

  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决定》,其中将“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的情况列入可以申请再生育范围内,《决定》自2014年1月23日公布之日起施行。2月24日,首个符合“单独两孩”的婴儿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诞生。

  北京市2月21日起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自2014年2月2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1日零时以后出生的单独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就是合法生育,不用缴纳社会抚养费。2月21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解读。并表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之日前已经怀孕但没有生育的夫妻,在进行批评教育后,可以依法申请补办《生育服务证》。

  浙赣皖率先“吃螃蟹”,人口老龄化或将缓解

  今年1月17日,浙江从当日起正式施行“单独两孩”政策,浙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单独两孩”政策落地的省份。张车伟表示,浙江等中东部地区生育率下降、幼年人口逐渐减少形势更严峻,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劳动力的持续趋减愈演愈烈也让人更加忧心。张车伟指出,中国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其目的就是希望中国的人口生育率有所反弹,生育的孩子有所增加。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反弹和增加将对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5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点题,逾20省份或年内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河北、内蒙古在内的25个省市自治区,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单独两孩”政策,其中过半省份表态今年启动实施。综合各地最新进展,2014年,全国或有超过20个省区启动实施这一新政。其中,河北、贵州、山西、天津及海南等5省市,均在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单独夫妇”呼声高热情低,两孩申请意外遇冷

  据“单独两孩”政策在五省的实施情况来看,与此前呼吁放开“二胎”的强烈呼声形成反差的是,许多符合生育条件的年轻夫妇对“生二胎”持理性和谨慎观望的态度,热情并不高。而35岁以上的妇女对生“两孩”愿望比较强烈。

  浙江:二胎准生证申请未现井喷,父母热情不高

  单独二胎政策,浙江省是最早执行的省份之一,今年1月17日开始正式实施。从政策下来到现在1个月不到,从目前的情况看,浙江准二胎爸爸妈妈并不“热情”。徐文平说,全省没有出现“井喷现象”。“所以根据这个趋势看,接下去总数还不会太大。我想我们的这个政策能够落得了地,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肯定在同步跟上。”

  上海:约一半目标人群表示不会再生两孩

  备受关注的上海市“单独两孩”相关生育政策调整即将公布。《新民晚报》关与“生不生两孩”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昨晚10时,共有190人参与调查,其中打算生育“单独两孩”的,有55人,约占总数的28.9%;表示不会再生的,有97人,约占51.1%;另有38人正在纠结中,没有明确回答。受访者考虑最多的是因素,分别是“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公平问题”(占比32.1%)、“家庭财务状况”(占比30.4%)、“养育孩子的精力”(占比21.4%)。

  专家表示“单独两孩”不会引发特大生育高峰冲击

  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5年来首次放开“单独两孩”。这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变动,将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然而,计生新政出台以来,无论是官方、舆论还是学界,均对新政实施后带来的人口压力及基本公共服务压力持乐观态度。江西卫计委主任李利表示,生育政策调整后,短期内符合条件的二孩出生数量将有所增加,但只要严格控制政策外出生特别是多孩政策外超生,则可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

单独“二宝”,想说要你容易吗?

  “单独两孩”政策终于放开。有人在谈及这一政策时,称“真是幸福又纠结”。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能互相照顾,将来养老的压力也能分担。但在“养孩子比买房子还贵”的当下,“孩奴”“二次啃老”的困境再加上“大娃”的反应各不相同,生或不生成为了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之于国家: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衰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昌硕表示,从长远来看,“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确实可以缓解我国劳动力减少、人口总量逐步衰减的压力,而且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快确实离不开人口红利的作用。这总的来说,“单独两孩”的改革对于家庭、企业、社会都是利大于弊。

  之于家庭:家庭更温馨,孩子成长不孤单

  “之前决定,罚款也要生二胎,这下可名正言顺了。”“单独两孩”政策一公布,已育有一女的“80后”母亲毕薇很高兴。毕薇的爱人是独生子女,而毕薇有弟弟,他们“特想要两个孩子”。毕薇说,过春节时,自家的气氛明显比爱人家热闹、温馨;有弟弟照顾母亲,自己在外生活也能放心。“我周围还有人是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工作,此前为生二胎而辞职的。”

  之于你我:生育成本偏高,生好也要养好

  “奶粉贵、看病贵、入托贵、择校贵、买房贵”是一些人是否生二胎犹豫的原因。对于生二胎,经济问题是刘玉梅夫妇最大的顾虑。“在北京养个孩子,一个月轻轻松松就得花上千元,上个幼儿园每月学费都是一千多元,更不用说奶粉钱,还有生病吃药等。”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玉梅说。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王女士虽然是独生子女,但她表示不愿意生二胎,压力太大。“一对夫妻要养6个人,这不是要累死的节奏么!”

  之于未来:我们是否已准备好了?

  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影响。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单独两孩”放开后,新旧政策如何衔接,配套政策如何跟进,这些问题更需要周全考虑。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只是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发展的第一步。下一步政策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对于第一步政策的评估。

开放“单独两孩”还需做好全面准备

  “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到1988年农村一孩半政策,再到单独两孩,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完善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单独两孩新政只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然而要将这一政策更好的施行,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

  “生或不生”的选择题,折射社会焦虑

  网上流传着一个账本:在京、沪、穗等一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花费上百万元。“生二孩堪比买房子,镜花水月,想想而已”,许多工薪族望而却步。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快速“少子化”和加速“老龄化”的挑战,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降至当前的1.5—1.6个。有关政府部门同样应正视社会焦虑,着手前瞻性政策,帮助家庭降低生养成本,改善工作条件,协调妇女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矛盾。

  高龄妇女生二胎需谨慎,别以“过来人”自居

  二胎新政公布后的有关调查显示,年龄超过35岁特别是40岁的符合政策的群体,生二胎的意愿最急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陈奕表示,作为高龄产妇,生二胎的风险不比生一胎小。“有部分人群最好不要生二胎,比如自身患有慢性疾病以及慢性免疫性疾病等,这部分人群怀孕会加重病情,带来母婴的风险。”陈奕说,“还要尽量多学一些孕产期的保健知识,关注孕期身体变化,咨询医生,多听医生的建议。”

  全面优化公共服务,才能让“好政策”得到“好落实”

  “单独两孩”所带来的出生人口变化是必然的,各类公共服务能否应对增量带来的压力,必须严阵以待,早作准备。娃多园少、公立难进、私立太贵……仅就教育层面而言,亟待教育部门提前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方案并加快实施。出生人口的增加,也将带来更为旺盛的医疗资源需求。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两孩”政策的执行关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只有全面优化公共服务,才能让“好政策”得到“好落实”。

  结语:无论是考虑独子成长的风险性,还是担心空巢父母太寂寞。当“两孩”梦想照进现实,“单独”夫妇们的确值得高兴。同时“生还是不生”对家庭与社会都不是简单的“利好或利空”,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