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热点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半月谈

2015年公考热点聚焦:贫二代”大学生为何难找好工作?

发布时间:2015-10-22 09:12:24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2015年公考热点聚焦:贫二代”大学生为何难找好工作?

  贫困学子的“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和35年前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如出一辙。或许对“潘晓之问”,这一代贫困学子仍未找到笃定的答案。

  农村大学生就业处下风

  10人毕业3人失业

  一则媒体报道日前引发广泛共鸣。报道称,一项针对1200名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学子的调查显示,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呈现“常态化贫困”趋势。调研报告指出:“他们(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高失业率意味着“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

  就业难度相对更大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社会资源不足,个人能力较弱,交往能力较差,就业弱势累积越多的人就业越困难。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父母职业声望越低、祖辈或父辈等直系亲属中职务级别越低的越难就业。

  从统计数据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实现就业的为20.7%,其中,27.1%来自乡镇,25.7%来自农村,二者合计占52.8%,而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仅为13.2%。

  多重因素导致“就业力”不足

  部分高校教师和专家表示,农村大学生仍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多重因素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须给予关注。

  综合素质、个人自信等存在“短板”

  受访农村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重应试,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

  又因受制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农村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的掌握等,都要少于城市大学生,这又使他们在就业准备方面处于下风。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共青团北京市委抽样调查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且越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差异越明显:在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中,非农业户籍学生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三;农业户口学生更多地集中在大专院校中,比例达到35%。

  以2013年北京大学招生情况为例,当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其中农村籍学生占14.2%,而且这还是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有所提高的比例。此前,北大每年招收的农村籍学生大约只占10%。从全国范围来看,985高校农村籍学生比例仅为20.8%。

  求职竞争不公平、拼关系

  求职市场中的不公平竞争、“拼关系”现象也挤压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我国还没有充分建立起“能力本位”的用人意识,在总体就业岗位不足的前提下,家庭背景对学生就业存在影响。

  有些农村出身的毕业生频频遭遇用人单位“隐含的门槛”,例如仅招收本地户籍毕业生等。同等条件下,农村大学生因家庭资源较少而失去工作机会或失去找到好工作机会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如何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当“教育改变命运”这条路也越走越难,贫困学子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只能表明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设在改善阶层固化方面乏善可陈。如果仅仅是就业难,或许并不是最为严峻的现实。真正严峻的,是如何才能真正改变越来越板结化的阶层壁垒,怎样建立更加具有活力的社会流通机制,从而让一代又一代不甘于贫困与现状的青年人找到信心的寄托,找到公平正义的“入场券”。

  而承担太多非教育功能的教育,亦会变得扭曲。我国的教育既已承载不起阶层流动的功能,就不应该再按阶层流动的功能,来设计教育模式,而应该把教育作为完善个体、提高个体能力的途径。与此同时,社会应该给不同身份的人同样的社会福利保障,缩小行业和岗位的收入待遇差距,不是用劳动的三六九等,对应教育的三六九等,一边制造等级,一边打通等级间的流通渠道,对人才的评价,淡化学历与身份,关注能力与素质,这就形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局面。

  (内容据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瞭望》新闻周刊等 文/吴丽娜)

  更多热点内容查阅2015年最新申论热点 2015时事政治电子书(汇集所有申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