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了望时评 > 2016年了望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新闻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2016年了望时评第9期:以“两个是否”标准引领构建改革 “质控体系”

发布时间:2016-03-09 09:08:56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2016年了望时评第9期:以“两个是否”标准引领构建改革 “质控体系”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相信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十三五”规划和全面深化改革举措落地、让老百姓得实惠之上,议案、提案也会提出一系列推动改革发展取得实效的举措建议。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评价改革成效要看“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以此标准狠抓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关键五年起步的当口,“两个是否”评价标准的提出,科学、及时地回答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上,持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是本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始动力和最终目标。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压力与阻力,更要抓住“两个是否”标准这个试金石,在多元利益博弈和矛盾中“试”出解决问题、推进改革的关键举措,让“真金白银”的改革发展理念和举措产生实效,也会让“干打雷不下雨”的形式主义假改革露出马脚。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改革举措从案头设计,最终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呢?这就要求建立起一套保证改革落地、见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这个质控体系中,首要环节就是质控负责人。负责牵头实施具体改革的地方和部门尤其是各地区、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做改革实干家,还要树立“两个是否”标杆,自觉担当改革“质控员”。从“质控员”角色出发,对经办的改革举措要全程负责、全程检验,始终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尺”与老百姓心里的“秤”而不是部门、地区和个人的表面政绩来丈量改革成果的落实情况。

  任何质控体系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有过硬的质量标准。“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体现了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改革“向何处去”的答案,掌握好这个评价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有底气、有力量、有成效。改革者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贴近实际、走入基层,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脉搏,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脱离社会和人民的实际需求,任何良好的改革设计都可能陷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困境。

  建立和运行这个“深改系统工程”的质控体系,需要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今天的改革和三十多年前开始的那场改革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状况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天壤之别。面对今天的发展环境和任务,深化改革要取得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双丰收”,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改革的全局框架、全程方案和重要节点的前提下,强化不同方面改革举措之间的配套和协同;需要着力“末段攻坚”,给基层一线配足力量资源,强化调查研究和基层创新,推广应用优秀经验,集中精力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需要推动“精准施策”,对改革中的顽疾、病灶实施“靶向治疗”,对改革政策出台和推进的时点、范围实现“精确控制”。

  在线阅读:了望时评2016-2006年电子版集锦

  推荐下载2016时事政治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