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面试技巧 > 公务员面试真题及答案 > 各省公务员历年面试真题
公务员面试技巧 导航: 面试热点 面试技巧 面试真题  面试模拟题

陕西国税系统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及解析[2011年2月23日]

发布时间:2013-07-18 16:51:13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陕西国税系统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及解析[2011年2月23日]

1.有媒体报道称,中国2010年奢侈品消费达400亿,但是都是穿在身上,戴在头上,不像外国的 “无形”的上流社会,因此,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上流会,你怎么理解?

  【试题分析】综合分析题中的社会现象类试题。回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数字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即如何理性看待我国民众热衷消费奢侈品的问题。

  【解题思路】首先,要对奢侈品消费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次,消费奢侈品不等于上流社会或贵族;再次,尤其要明确中国富人买奢侈品的原因和避免贫富差距的对策。

  【参考答案】

  中国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富裕后买一些自己曾经奢望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无可厚非,但是对奢侈品过度消费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且我国消费奢侈品的种类集中在服饰、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这就暴露出我国奢侈品消费只是单纯的物质追求。具体来看,造成我国奢侈品都是穿在身上、戴在头上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两点:

  第一,改革开放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方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很多富人几乎是瞬间富有,缺乏相应的精神和文化修养,思想的发展跟不上物质增长的步伐.只能用物质来填补心理和精神的空虚,即典型的暴发户心态。第二,悬浮攀比心理。众所周知.奢侈品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通过消费奢侈品来炫耀自己的财富,抬髙自己的地位,得到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这种畸形的消费模式也许短期内会扩大内需,增加国家的税收。但是,从长远看.炫富和攀比心理会助长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的风气,尤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会造成一定影响.加剧我国贫富分化的格局,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要明白穿戴奢侈品不等于步入上流社会,上流社会不仅包括丰富的物质需求还包括对文化和艺术的鉴赏力、乐于从事慈善事业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我们不需要模仿西方国家的上流社会。我们国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等级分化严重不是我们的初衷。

  因此,我们要尽量消除这种畸形的消费模式,尽量缩小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改善这一现象,除了要消费主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摒弃炫富心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之外,关键还是要我们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真正富裕起来;完善分配制度,尤其是二次分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让我们的国民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有。

  专家点晴

  社会现象类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存在争议性的社会事件,对于此类的題目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 一味地否定。但题目基本上都有一个主导的方向就如本题,奢侈品消费虽然能够拉动内需但更多的还是反映出国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足、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等问题。

  2.原谅别人的错误,不一定是美德;原谅自己的错误,却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你怎么看?

  【试题分析】综合分析题中的名言俗语类试题。这题的主体有两句话,要分别进行分析理解,并找到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即应如何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错误。

  【解题思路】首先,谈谈自己对第一句话的理解,分析其合理之处;其次,解析第二句话,说明应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最后,将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找到两者间的关系,并总结应如何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错误。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揭示的道理是我们在原谅他人和自己的问题上,要把握一个度。虽然我们经常听到“严 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但是我们对别人的错误一味地原谅也是不恰当的。

  孔子曾经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而我们在面对错误,尤其是别人的错误的时候,应该学会宽容。西晋名将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 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找名人陆机、陆云询问怎么办.陆云告诉他:“朝闻道、夕死可矣„ ”周处从此改过自新.终成一代名将:但物极必反,如果一味原谅别人的错误,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如果警察面对罪犯的罪行置之不理,那就会造成恶果。因错误,不一定是美德”,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谅自己的错误,却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这句话告诫我们对待自己的错误要敢于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改正,不能对错误置之不理。“勿以恶小而为之”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对待自己的错误也并非要一味苛责,只要我们能正视错误并善于改正就不是对自己的放纵。

  总之,无论他人还是自己的错误,我们都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关键是要能认识错误,积极改正错误,使自己不断完善和进步。

  专家点晴

  此题秉承一贯的出题作风,注重考查考生对各种品质和德行的认知和认同。本题考查考生对错误的正确认识,原谅错误的态度能否把握分寸,遵循适度原则。宽容话题多次考到,适度原则也在很多面试題目中有所涉及,这些都是值得考生注意的。

  3.与同学交往时,你怎么处理“沉默是金”和“知无不言”?

  【试题分析】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此题,重点不在于到底有哪些情况要“沉默”,哪些要“言”,而在于你要表现出你有能力去判别。

  【解题思路】首先,肯定把握好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其次,具体分析什么情况应坚持“沉默是金”,什么情况应“知无不言”,关键是明确两者的分界点;最后,提炼语言交流的艺术,要结合人生经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答案】

  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言语的交流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就是在说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因此,把握好语言交流的分寸十分重要7

  “沉默是金”和“知无不言”是与人交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沉默是金”指人应当谨言慎行,少说多做,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知无不言”则指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要毫无保留。

  它们看似是相反的,但是,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说,有同学“道人是非”,我就会“沉默是金”,毕竟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不是君子所为;比如说,有同学问我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就会“知无不言”,而且要“言无不尽”,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他,毕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再比如说,在公众场合和同学相处,我就要把握分寸了,有些话要说,像活跃气氛的话就要说,而且要多说,同时,有些话要少说或是不说,像指出别人缺点、不足的话现场就尽量不要说,有必要的话,之后私下说。

  总之,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一门大学问,对于交流中“沉默是金”与“知无不言”的问题,我觉得要看具体情况.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需要践行,毕竟人生中的经验与阅历是需要人生来积累的。

  专家点晴

  此种类型的题在人际关系中很少见,把两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抽象出来提问,没有设置情境,而且问题关键点还是在“处理”上,这就容易让考生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人际关系的核心思想, 抓住与人为善的本质,能够传达给考官一个良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一样可以让考官满意,可以让他认同你的“为人处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