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申论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1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类)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13-07-19 10:36:23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真题材料:2011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类)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概括给定材料3~5的主要内容。(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一)审题

  1.定位材料3~5。

  2.概括内容要全面,包括:理论观点、问题实质、关键对策等。

  3.作答要分层分点,语言简练。

  (二)答题思路

  1.根据审题结构选取材料3~5的关键语句。

  材料3:理论观点——①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②志愿服务的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材料4:事实意义——“5.12”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见证了中国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时代的来临。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他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行为,极大启发社会良知,激励人们多为他人考虑,为社会着想,对北京乃至全国人民都有很大延伸影响力。

  材料5:问题1——让我对‘志愿’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觉得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别人就很开心。坚守岗位,提供真诚的服务。被我们肩负的责任打动。问题2——部分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不那么透彻,做志愿者不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求学、求职、出国、丰富简历等“功利需要”。

  2.继续整合这些材料,很容易发现其中讲了志愿服务的:(1)政策定位;(2)精神实质;(3)重大意义;(4)志愿者的思想认识。根据这几层分点作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主要讲了志愿服务的——

  1.政策定位:建立与政府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2.精神实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3.重大意义:志愿者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启发社会良知,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4、志愿者的思想认识:多数志愿者有责任感、乐于助人,坚守岗位、真诚服务;但也有少部分人不从道德追求出发,只为“功利需要”。

  赋分说明

  1.没有逻辑分层,扣2分。

  2.内容按条给分,每条有概括、有论述得2分,关键表述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重大举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华民族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功利需要”。

  3.同义表述但概括性不足、语言不够简练酌情给分。

  (二)给定资料3中科菲安南指出:“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谈谈对这一表述的理解。(15分)

  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一)审题

  语句理解题一般属于综合分析题。

  1.要分析语句的含义层次;

  2.要对语句背后的事物多角度思考,归纳其中的矛盾和发展趋势;

  3.要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至少包含四个维度:

  1.志愿精神是什么;

  2.联合国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3.为什么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4.说这句话的用意。

  (二)答题思路

  1.放回原文,重点关照上下文,找出符合上述审题意图的关键语句。

  ①“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②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奉献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追求社会和谐。

  ③追求公共利益,本着自我意愿与选择而结合的一群人称为志愿服务团体,工作称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④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2.通观全部材料,找出其他答题相关语句。

  本题比较特殊,答案集中于材料3。

  3.结合自身知识和表达习惯,节选最核心关键词对以上资料进行概括和归纳,得出答案。

  本题需要考生对联合国的基本原则和办事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很好的解答。

  参考答案:

  1.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共同奉献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事业。

  2.这与联合国致力于推动各国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原则高度一致。

  3.最终要靠一批批矢志于公共福利事业的服务团体来推动联合国事业。

  4.这句话借联合国精神揭示志愿服务的精神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赋分说明

  一、没有逻辑分层,扣2分。

  二、内容按条给分,主要得分点在于能充分揭示出:志愿精神;联合国精神实质;两者相互联系;语句意图。

  三、第1条3分,关键表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第2条4分,关键表述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高度一致”。第3、4条每条3分,关键表述为“公共利益、福利事业、服务团体”和“借…揭示、精神本质、由衷赞美”。

  四、同义表述但概括性不足、意思不完整、语言不够简练酌情给分。

  (三)结合“给定资料”对现阶段志愿者事业所面临困境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回答两个问题。(20分)

  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1)志愿服务应具有哪些特征?你认为“给定资料”中的案例是否与志愿服务应具有的特征相符。(10分)

  问题解析:

  (一)审题

  1.定位核心材料6,全面参考“给定材料”。

  2.第一,①总结志愿服务的特征,②对面临困境的案例做出判断,并给予论证。第二,题干明确要求条理清楚,有形式分。

  (二)答题思路

  定位核心材料6,全面参考“给定材料”,尤其是材料3、4、5,找出关键语句。

  材料3——志愿服务是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材料5——案例一:少部分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做志愿者不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功利需要”。

  材料6——案例二:某市规定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将可作为高校自主招生、推荐研究生入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参考内容等。案例三:究竟是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服务、精神上的慰藉还是孤寡老人们作为志愿者活动留影的背景道具。案例四:公安机关对市民行“小善”行为进行金钱激励、积分量化考核。

  参考答案:

  1.志愿服务的特征有:①自愿主动做奉献;②不以物质报酬为前提;③服务社会公益事业。

  2.材料案例以政策优待,实物优惠,金钱量化奖励等手段引导人们被动“自愿”服务,不尽符合志愿服务。

  3.理由是:①虽对社会不无裨益,但不能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②这很容易使之变质为一种获取名利的手段,出现类似使孤寡老人们成为“志愿者”活动道具的“虚假”志愿,损害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赋分标准

  1.整体有逻辑层次1分。

  2.第1条指出志愿服务的特征得3分,每个1分,关键表述为“自愿主动,不以物质报酬为前提,公益事业”,同意表述酌情给分。

  3.第2条对案例本质的归纳有3分,每个可得1分,关键词为政策优待,实物优惠,金钱量化奖励,同意表述酌情给分。案例判定得1分,关键词为“不尽符合”或同意表述。

  4.第3条论证2分,每条1分,关键表述是“不能彰显志愿精神”或“获取名利手段”,同义表述酌情给分。

  (2)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10分)

  问题解析

  (一)审题

  提对策的主要角度是“如何”。要求“分析得当”,①有明确对策,②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答题思路

  根据常识,激励机制可以从精神荣誉和物质奖励入手。答题线索之一是从以上案例得出启示,二是材料8——立法成立负责志愿活动的全国协调机构,培养民众的责任感,使大家紧密联系起来,并为那些对社会公益服务有所贡献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材料6——将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高校自主招生、推荐入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也有人认为,对志愿者这个群体适当提供午餐、交通费等补助,这是志愿者组织应该做的”。

  参考答案:

  1.加强全国性的协调和统一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好志愿者权益,宣传其形象。

  2.政策支持、加大投入。为志愿者组织及其服务活动提供宽松、有利的政策和公共午餐、交通费等基本补贴。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志愿者的责任感,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增加发展机会。

  4.完善绩效考核,丰富激励形式。定期依据业绩表彰志愿者;同等条件下,在升学、竞聘等方面给予优待。

  赋分标准

  1.第1、2条有概括,有具体说明每条2分,概括性不足,关键表述分别为“统一管理、权益”,“政策、投入、补贴”,说明不充分酌情给分。

  2.第3、4条每条3分,得分关键表述为“教育培训、责任感、发展机会”,“绩效考核、定期表彰、适度优待”,同意表述酌情给分。

  (四)结合“给定资料”,分析我国社会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问题解析:

  (一)审题

  1.分析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一一对应。

  2.突出观点和条理。

  (二)答题思路

  1.通观材料,反映问题的有材料5、6、7,提出对策的主要是材料7、8、9。

  材料5——问题:少部分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在志愿中也有些自身价值的考量,做志愿者不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功利需要”。

  材料6——问题:相关激励机制引来网络“让功利主义离志愿者更远些”的评论。“志愿者卡”附带各种优惠功能,可能会导致志愿服务物质化,造成某些人为了利益而虚假“志愿”的现象。每到周末,一天要来五六批志愿者,孤寡老人们作为志愿者活动留影的背景道具。

  材料7——问题:志愿者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头管理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较混乱。社区志愿者数量少,成员相对单一。社区志愿者技能水平低、志愿服务项目领域狭窄。未培训就上岗、人员流失严重等情况;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能力有限,创新兴趣不大。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

  材料7——对策: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之后,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任何常规教育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材料8——对策:《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负责志愿活动的全国协调机构,培养民众的责任感,使大家紧密联系起来,并为那些对社会公益服务有所贡献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国家社会服务社团对志愿者的地区分布特点以及人数发展变化的统计分析,总结变化趋势和活动特点等。招募更多志愿者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奖利机制,防止志愿者流失。

  材料9——对策:要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管理与建设,城市重大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大力发扬上海世博会形成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倡导志愿精神。

  2.对以上材料进行概括与配对如下:

  材料5反映的志愿者思想认识不清,定位不当问题,对策是材料7通过在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中开展志愿者教育,材料9中的群众路线。

  材料6总以政策有待、物质实惠与金钱量化奖励促进志愿事业功利化倾向过重,材料7中的社区志愿者技能水平低、志愿服务项目领域狭窄,缺乏统一协调,造成”扎堆”现象。对策是材料8中的立法协调、依托社团组织统计分析、动态管理志愿者的人数和地区发布。

  材料7中的管理体系问题,志愿者数量少,人员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志愿者得不到培训和提高,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对策可借鉴材料8中的提供教育机会、长期激励机制,材料9中的创造环境。

  参考答案:

  1.志愿精神的常规宣传教育不到位,活动不广泛。要有计划地借助全国抗灾或大型活动加强志愿服务教育。

  2.以政策优惠或实物金钱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过于功利化,造成为了利益的虚假“志愿”。要大力发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恢复志愿服务的群众自发性。

  3.管理缺乏统一体制,管理方式混乱。要立法成立全国协调机构,紧密联系志愿者。

  4.志愿者数量少、成员单一、流失严重。要招募更多志愿者,并建立长效奖励机制。

  5.人员培训不到位、技能水平低,服务领域狭窄,易“扎堆”。应加强培训教育,借助社团组织对人数及其地区分布实时统计和动态管理。

  6.志愿组织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要减少政策干预,培养责任感,使民众发挥更大作用。

  赋分说明

  1.整体逻辑层次清晰1分,条理不清扣1分;

  2.逐条给分。第1、2、4、6、7每条2分,关键表述为“常规宣传教育、全国活动”,“功利化、群众自发性”,“数量少、成员单一、流失严重、长效奖利机制”,“自主性、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政策干预”。第3、5条每条3分,关键表述为“统一体制、管理方式、全国机构”,“培训教育、服务领域、社团组织”。

  3.同义或类似表述酌情给分。

  (五)阅读“给定资料”,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推理,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2.观点明确,联合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

  问题解析:

  (一)审题

  根据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及“观点明确,分析具体”可知,此文章的重心应该是分析和权衡问题的政论文,而不是侧重提出可行方案的策论文。

  内容要素:

  1.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2.论述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

  3.论证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

  4.角度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任选一个重要角度;

  5.尽可能穷尽材料中的观点内容;

  6.高分范文要能联系实际。

  形式要素:

  1.逻辑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2.语言规范流程。

  (二)答题思路

  1.根据以上审题得出的写作诸要素定位材料:

  ——有什么?

  材料1——“彭宇案”和“李凯强案”已在许多人的人生价值观上种下“恶果”。面对危难之中需要帮助的人时,很多人的道德观念都被这种“苦于助人”的哀怨所替代。现在的好心人都被没有良心的人吓怕了……”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之传承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材料6——当志愿者行为被“明示”将获得某种利益,其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更让人担心的是,在此“利益公示”下,志愿者服务会不会因此走调,成为一种“利益的交换”?

  材料3——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什么关系?

  材料9——广大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光大,也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与爱心,市场经济不仅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秩序,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与必要的社会保障。志愿者行动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要求,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救难,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建立,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把宣传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构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与行为规范。要大力发扬上海世博会形成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弘扬科学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理念,倡导志愿精神。

  材料5——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世界大规模综合博览会,通过扎实深入的志愿服务活动,维护环境秩序,保障运营服务,营造欢乐相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对于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至关重要。

  ——怎么做?

  材料8——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美国成立了负责志愿活动的全国协调机构,目的在于培养民众的责任感,使大家紧密联系起来,并为那些对社会公益服务有所贡献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青年们积极参加对国家有利的服务活动,并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及工作技能,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机会。关于志愿者活动未来的发展就是在招募更多志愿者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奖利机制,防止志愿者流失。

  材料7——中国的志愿服务其实是从社区开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参与大型活动、救灾抗灾等。到今天,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材料4——“5.12”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见证了中国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时代的来临。在这次救灾重建中,中国志愿者特别是年轻人的表现,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他们在奥运期间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行为,极大启发社会良知,激励人们多为他人考虑,为社会着想,对北京乃至全国人民都有很大延伸影响力。

  材料2——深入宣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广发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努力形成崇尚先进、追求崇高的浓厚氛围,形成奉献光荣,助人为乐的浓厚氛围,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凝聚起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38年白求恩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和表达习惯,组织成文。

  参考答案:

  《论我国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视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注重公平,道义与爱心,追求良好的道德秩序与必要的社会保障。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秩序。以上目标和双重要求决定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以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一手为社会建设服务,一手为经济建设服务,两手都要硬。

  提供服务——是志愿事业的核心。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情况复杂多变,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均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活和发展需要。这在“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自然灾害或全国性大型活动中已充分显露。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服务,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方面,志愿服务要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光大,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最近发生的“彭宇案”和“李凯强案”在许多人的价值观上种下“恶果”,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很多人都被“苦于助人”的哀怨所替代。由此造成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就需要志愿事业帮助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要深入宣传郭明义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要努力形成奉献光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凝聚起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也要追求竞争和效率。上海世博会的实践表明,提倡竞争上岗,高效服务,并给予优秀者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基本补贴是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而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救难的志愿事业,可以实现国家灵活调动人力物力,增加就业岗位,更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

  这就需要成立全国协调机构,培养民众责任感,使大家紧密联系起来,并为那些对社会公益服务有所贡献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招募更多志愿者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奖利机制,防止志愿者流失。

  倡导志愿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与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