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B类)真题与答案之片段阅读(2)

发布时间:2013-07-26 11:25:00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16(单选题)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来恢复和弥补被侵权人的权利。遭受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司法机关执法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B.司法机关的执法过程也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C.目前缺少保障机制来弥补被司法机关侵犯的权利

  D.制定规范和约束司法机关执法过程的法律势在必行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首先提出问题现状“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然后对首句进行补充说明,即阐述其结果“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由此可知首句的问题现状为主题句,故选C。

  原文说“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没有说是“深刻影响”,故排除A;B项与原文内容相悖,可排除;该文段只是陈述客观事实,并没有提出倡议,故不选D项。

  故正确答案为C。

  17(单选题)夏天少数人为贪图凉爽,早餐以冷饮代替豆浆和牛奶,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长期如此会伤害“胃气”。在早晨,身体各系统器官还未走出睡眠状态,过多食用冰冷的食物,会使体内各个系统出现挛缩及血流不顺的现象。所以早饭时应首先食用热稀饭、热豆浆等热食,然后再吃蔬菜、面包、水果和点心等。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

  A.夏天吃早餐的重要性

  B.夏天早餐喝冷饮的危害

  C.夏天早餐应吃什么食物

  D.夏天吃早餐的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先提出问题“早餐吃冷饮会伤害胃气”,然后分析问题“为何会伤害胃气”,最后解决问题“应该怎么吃,先热后凉”。“所以”后的内容是文段论述的重点,即夏天吃早餐的注意事项,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并没有阐述夏天吃早餐的重要性,故排除A;文段谈论夏天早餐喝冷饮的危害是为了引出“应该怎么吃”,故也不选B;C项属于强干扰项,文中提到应该吃什么食物是为了说明夏天吃早餐的注意事项,因此排除。

  18(单选题)对于外人来说,武陵源有着难以描述的神奇与秀丽。而在当地土家族人眼中,每座形态各异的石峰,都能演绎出一个神奇古老的传说。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

  A.居住在武陵源的人都是土家族人

  B.武陵源在当地人眼中并不怎么秀丽

  C.外人对武陵源的古老传说大多不怎么了解

  D.武陵源无论对外人还是对当地人都是有魅力的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该文段围绕武陵源的魅力从“外人”和“当地土家族人”的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外人注重神奇与秀丽,本地人注重古老的传说。身份不同,但可以推知武陵源对外人和当地人来说都是有魅力的,故正确答案为D。

  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可排除;原文段并没有提到当地人对武陵源的看法,B项也可排除;C项表述错误,原文段并没有提到外人对于武陵源传说的看法。

  19(单选题)我们虽然不难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找到“引咎辞职”的历史渊源,但目前我们推行的引咎辞职主要还是受到现代西方政治文明影响的结果。

  这段文字表明( )。

  A.中国政治文化中很早就存在“引咎辞职”

  B.中西的“引咎辞职”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C.目前我国的“引咎辞职”与古代完全不同

  D.中国的政治受到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转折词“但”后边的内容是文段强调的重点,即“我们推行的引咎辞职主要还是受到现在西方政治文明影响的结果”,可知选D。

  A项说的是“引咎辞职”的历史渊源,属于前半句的表述内容,并非文段的重点;B项强调差异,不是文段的主旨;C项强调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也并非文段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D。

  20(单选题)生命是一场充满意外收获的伟大历险,看上去难以掌握,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如果你从不犯错,或者从没有人批评过你,那么你肯定没进行过任何大胆的尝试。如果一个人这样生活,那么他肯定无法发挥出所有潜力,当然也就很难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这段文字主要是想说明( )。

  A.人生要勇于尝试

  B.生活的乐趣在于冒险

  C.生活中机会无处不在

  D.一个人不可能从不犯错误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文段先总说“生命中的机会无处不在”,然后用两个“如果”从反面论证了大胆尝试的后果,以此鼓励人们要勇于尝试。故正确答案为A。

  B项“乐趣在于冒险”是对原文的断章取义,故排除;C项的表述不够全面;D项只停留在表面,并非原文段要说明的问题。

  21(单选题)一些招工单位提出的用人条件,动辄就是大本以上学历,本来有些工种普通技工即可胜任,可招工单位非要招本科生、研究生装点门面。在现有的人才概念中,技术工人常常被排斥在人才的 范畴之外,或者提起来重要,排起队来次要;关键岗位需要,而盘点“功名”时则觉得他们没必要。

  这段文字是针对下面哪种现象谈的?( )

  A.用人单位哄抬学历

  B.没有做到人尽其用

  C.技工没受到足够重视

  D.对人才概念的错误认识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动辄就是大本以上学历”是A项“用人单位哄抬学历”的体现;根据“本来有些工种普通技工即可胜任,可招工单位非要招本科生、研究生装点门面”可知用人单位没有做到人尽其用,即B项;技术工人常常被排斥说明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C项;A、B、C三项都是D项“对人才概念的错误认识”的具体体现,D项最全面。故正确答案为D。

  22(单选题)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所以生前的必需品必得件件具备,自然金钱是不可或缺的。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断出( )。

  A.古人一定非常重视金钱

  B.古人会给死者一些金钱

  C.古人墓中可能留有金钱

  D.死者的金钱应全部陪葬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文段对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进行了解释,即生前的必需品在死后也要陪葬下墓,金钱不可或缺,由此可推断出古人墓中可能留有金钱,故正确答案为C。

  A项表述错误,原文段中提到金钱时是“不可或缺”即必不可少的,而不是“非常重视”的意思,故排除;文段说的陪葬,B项的内容偏离题意,也排除;D项“全部”二字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故也排除。

  23(单选题)思想从来都是个人的思想,一个思想家决不能去控制、操纵其他人的灵魂,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独立的。因此,思想家的使命,只在于表述以他自己的眼光、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而不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一切人共同的事。

  对这段文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家都有局限性

  B.思想家都是个人主义者

  C.思想家只能传达自己的思想

  D.思想家对世界不会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通读文段可知,“因此”引导的结论是该段的主题句,“只在于……不在于”一句强调思想家“只在于表述以他自己的眼光、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意思也就是说思想家的使命是以自己的眼光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C项正确。

  A、B两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可排除。D项属于偷换概念,原文段中是“不在于改造世界”,选项中偷换成了“对世界不会产生影响”,故也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4(单选题)家丑问题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并非不亮出来就不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该不该亮,而是有了家丑到底想不想真正解决。不亮,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有恶化成不治之症的可能。亮了,正是显示出有解决问题的把握和能力,是一种信心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彻底根治的希望。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遮盖“家丑”就是欲盖弥彰

  B.尽可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C.有足够的把握后再把问题亮出来

  D.负面新闻可以取得正面效果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段用“不亮”和“亮了”两种情况作比较,说明要敢于亮出家丑,“亮了……让人们看到了彻底根治的希望”,即曝光家丑可以获得正面效果,D项表述正确。

  A项“欲盖弥彰”是指想要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显露,与文意不符,故排除。B、C两项的说法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故也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5(单选题)教育目标不是教学生如何执行别人为自己制定的规范,而是帮助他们了解规范应该如何形成,自己如何参与创造合理的社会规范。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

  这段文字最可能批判的是( )。

  A.阻碍学生进行创新

  B.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C.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D.不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非典型的表面主旨题。

  文段先阐明了“教育目标”应该采取的做法,“换句话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是文段侧重说明的内容,即“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有主见的人,而不是盲目地顺从,即批判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故正确答案为B。

  A、D两项只是文段片面的复述,不全面,可排除;C项的“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文中没有提及,也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