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9年9·13联考行测真题与答案之片段阅读(2)

发布时间:2013-07-29 09:47:08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41

  (单选题)

  孩子大多是被学校忽视的艺术家,但这并不否定命题绘画的重要性。实际上,命题绘画与自由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训练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性和观察力,而后者培养的是他们的敏感性和平衡感。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说过:“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因为此时的他们被自己的天赋所支配,而并非他们在支配天赋。”

  安德烈·马尔罗在此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

  A. 单凭天赋是不能成为艺术家的

  B. 孩子的天赋可能大多被忽视了

  C. 孩子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天赋

  D. 学会支配天赋才能成为艺术家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安德烈·马尔罗说孩子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具有天赋;而说他们不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还不会支配自己的天赋。因此,要成为艺术家,仅仅拥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支配天赋。所以D项正确。

  材料重点在于会不会“支配”天赋,而不是“有没有”天赋,A项不符文意;B项不是马尔罗的观点;C项明显表述错误,“无法意识到”在材料中并未提到。

  故正确答案为D。

  42

  (单选题)

  一个中年人住进医院,左半边身子没有知觉。有个孩子在病房里大声喧哗,被他父亲拧了一下,痛得直叫。病人说:“我真羡慕这孩子啊!”有人问:“羡慕他无忧无虑?”病人摇头。“羡慕他如花的年龄?”病人说:“不是,我羡慕他有那么敏感的疼痛。如果我能感觉到疼痛,那就意味着康复有望了。”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生命拒绝麻木

  B. 生命庆幸疼痛

  C. 生命中的疼痛

  D. 别样的“疼痛”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标题选择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记叙型标题选择的能力。

  材料讲述的是个小故事,选择道理。根据病人的话可知材料强调生命不能缺少疼痛,B项中的庆幸体现出了这一点,是启发性的道理,所以选B。

  A谈的是拒绝麻木,但是没谈疼痛,主体缺乏针对性,所以A不选;C、D项没有点出疼痛的作用,过于直白、空泛,所以C、D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3

  (单选题)

  最初的生命可能就是一群偶然聚集在一起的有机物。之后,这群偶遇的有机物有了明确的分工。蛋白质负责提供支架和生产能量,DNA和RNA则保存和实施群体的“复制图纸”,磷脂分子和蛋白质还联手建了细胞膜。正是这层神奇的膜,将有机物集群包裹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生命的单元——细胞就这样诞生了。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的是( )。

  A. 细胞诞生的科学假说

  B. 细胞初始的变化过程

  C. 生命单元的形成条件

  D. 生命演化的合理猜想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主要讲述”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题干首先提出生命可能是一群偶然聚在一起的有机物,之后分析这群有机物的具体分工,最后用总结性的话点明细胞诞生了。是分-总结构,强调的重点是结语,即最后一句话。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可能”,证明这只是个假说,还没有被科学所证实。故A正确。

  B选项只是概括了”细胞初始的变化过程“,属于偷换概念中的缩小话题。文段不仅仅是细胞初始的变化过程,而是细胞的诞生过程。故B选项错误;文段并没有提到”生命单元的形成条件“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C选项错误;D选项是”生命演化的合理猜想“,扩大本段文字讨论的话题,文段主要是讲细胞的诞生而非生命演化。故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44

  (单选题)

  一些人有这样一种思想误区,即只讲“实现自身价值”,不讲“提高自身价值”。人当然天生就有价值,这价值应当重视,但还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包装与炒作,必须要真正提高质量,具体表现无非就是德与才。这两方面的提高,只有通过克己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大器”?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经艰苦磨炼,如何能“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文字意在( )。

  A. 澄清对待自身价值的思想误区

  B. 强调德才兼备是人才质量的核心

  C. 批评某些人一味自我包装炒作的行为

  D. 阐明克己修身对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文段首先批判了“不讲提高自身价值”的观点,然后指出如何提高自身价值,即需要做到“克己修身”,最后用一个反问句再次强调了克己修身对提高自我价值的重要性。通过文段中的条件词“必须”和“只有”可以知道提高质量和克己修身的对人的重要意义,因此D选项符合文意。

  A、C两个选项概括不全,都只是对文段内容部分概括,所以不选;而文段没有强调德才兼备是人才质量的核心,B项是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D。

  45

  (单选题)

  一块木料,能不能用,怎样使用,舍弃什么,不是用嘴说,也不是用眼看,更不是凭“老经验”去推断下结论——权威只有一个,就是用尺子量一量,用墨线校一校。这就是“匠人规则”。匠人们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源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始终遵循“尺子最有发言权”这一准则。

  这段文字中的“匠人规则”启示我们( )。

  A. 规则是有标准有角、非常清楚的,钉就是钉,铆就是铆

  B. 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根本

  C. 规则可惩罚违反它的人,又可保护和赏赐遵守它的人

  D. 规则作为尺度和准绳,为人们做事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文段详细描述了“匠人规则”,意在说明人们做事要遵循最基本的标准和尺度,不能违背起码的准则。故正确答案为B。

  A项描述的是匠人规则是什么,不是“启示”,所以不选;C项是匠人规则的作用,在材料表面就可以看出来,也不属于“启示”;D项只是原文的一个同义转换,而题目问的是“启示我们”什么,所以要更深一层。

  故正确答案为B。

  46

  (单选题)

  明政府的盐务政策决定了政府必须和商人进行交易,但政府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商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其看来,国家高高在上,每个国民都有为其作出牺牲的义务。商人被期望自愿地参与政府活动,而且产生利税。当无利可图、没有人愿意经销食盐时,政府会征召商人去完成这项任务,就如普通百姓需要承担各种徭役一般。事实上,商人在同政府交易时承担一些损失被认为理所当然,官员们可能认为这种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特许经商的费用。

  根据这段文字,文中“特许经商的费用”是指( )。

  A. 政府和商人交易所需费用

  B. 盐商进行食盐专卖的代价

  C. 盐商获得利润的必要成本

  D. 盐商经销食盐所缴纳的赋税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词句理解题。联系上下文,所谓特许经商的费用就是指商人从事食盐专卖所要付出的金钱的代价,并且“特许”带有垄断性质,选项中B项提到了对食盐进行的“专卖”,能完整表达此意。A项不能表达出“特许”之意;C项表述空泛,盐商为获得利润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很多,不仅仅只是此项;D项“赋税”表述错误,“承担的损失”并不是赋税。故正确答案为B。

  47

  (单选题)

  画者练就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画家构思的过程

  B. 艺术创作过程的快乐

  C. 好画诞生的过程

  D. 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此题以标点符号感叹号的分析作为切入,材料先说画者通过画眼把大千世界的景色汇聚于心,然后积存沉淀在心中形成一幅不同于眼见过的画面的“真正的画”,所以可以引申得出材料想要说明的是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化,是外化的思维。D选项完整表述了文意。材料讲的是虚拟的、内心的艺术创作,创作中的“快乐”只是创作感受的一部分,并不是材料主要想表达的因此B项错误;材料中说“并没有形之于纸”,所以C项错误。A项仅仅是简单陈述这一事实,并不是引申意。

  故正确答案为D。

  秒杀技

  感叹号处多是主旨。

  48

  (单选题)

  在心理层面上,中国人对自身的确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使生命受之于一个体细胞的“克隆”,可能使人们难以接受,并且失却对生命的神圣感。在技术层面上,有性繁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所包含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基本上能够保证人类适应自然的生存条件;但是,“克隆人”在进化上的不确定性,是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而生存,人们还难以预料。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确切的是( )。

  A. “克隆”技术面临的难关

  B. 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与“克隆人”技术的冲突

  C.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主要区别

  D. 中国人难以接受“克隆人”技术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此题难度极高,整个文段主要从心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分析人类不能接受克隆技术的原因,是分-分结构,前者谈“克隆人”不是“自身确认”,“可能使人难以接受”,后者谈“克隆人”技术的不确定性能否适应自然,人们还难以预料。其中的“自身的确认”和“生命要顺应自然”都是中国人的生命观念,故本题选B。

  A选项以偏概全,选项中克隆技术面临的难关虽然在文中提及,但显然并非文段主要表述的意思,且表达太过片面,故排除A。C选项小题大作,没有抓住主要对象,故排除C。D选项是强干扰项,“难以接受”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文段并不是在讨论是否接受的问题,而是客观的冲突,故排除D。

  故正确答案为B。

  49

  (单选题)

  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 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 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 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从关联词着手,题干强调的重点是在转折关联词“然而”之后,后面说明只有在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利用认知能力等迸发出创造力,创造出新的生产形式。举例说明制陶技术的产生,意在说明生产方式的改进源于生活方式的需求。故正确答案为C。

  B选项是材料意思的直面表达,不是引申意义;C项“标志”与文意不符,制陶技术只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其中一种技术;材料重点讲的是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而非“艺术创造”,所以A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50

  (单选题)

  以往认为最适合哲学的领域,如今已被对人类存在的各方面经验作出成功解释的科学所占领。在一个信息技术取得支配地位的世界上,哲学似乎已败下阵来。它至少不能把智慧切成一个个可以测量的小块提供给人们。在20世纪,有无数哲学家讥讽自己从事的学科,认为哲学活动在经历了三千年之后,至今还在希望能把我们引向真理,那不过是遥遥无期的幻象而已。然而,哲学仍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人喜爱,这或许是因为近几十年来,哲学一直从科学和其他学科中寻求庇护,而今已从这种专业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缘故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当前哲学所面临的危机,恰恰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B. 对哲学命运的悲观认识,致使很多哲学家妄自菲薄

  C. 哲学智慧内涵丰富,不能仅依经验作为评价标准

  D. 哲学现今所获得的独立性,赋予其新的魅力与动力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文段首先介绍了哲学领域被科学挤占的现状以及许多哲学家对哲学命运的悲观认识,这样看来似乎哲学便要败下阵来了,紧接着用“然而”进行转折,指出“哲学仍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人喜爱”,最后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今哲学已从专业束缚中解脱出来,具有了独立性。由此可知,材料想要表达的是哲学现今所获得的独立性,并且此独立性赋予了其新的魅力与动力。D项表述正确。

  A选项是强干扰项,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其发展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BC项表述片面,都不是材料主要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