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片段阅读(2)
【内容导航】:
41
(单选题)
几个诚实的商人合开了一个店铺,等到赚得许多钱财,他们便停业分钱分物。但分红哪能不吵架?他们为钱为物吵得一塌糊涂。这时他们的房子着火了,但他们仍在为钱争论。他们争吵得忘了房子已经起火,以至全都被火焰吞没烧死,连同他们的财物。
从文中可以得出的道理是( )。
A. 不可利令智昏
B. 不可顾了芝麻丢了西瓜
C. 和气才能生财
D. 诚实才能生财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隐含主旨。材料讲了商人因为分红而吵架,进而失去理智连房子着火了也不顾,最后失去财产的故事。由此可知,商人因利欲而失去理智。进一步引申为“不可利令智昏”,故正确答案为A。
C、D项未抓住材料重点。“顾了芝麻丢了西瓜”指的是大小两种事物的得失,材料里前后指的都是店铺的财物的得失,故B项不符合。
42
(单选题)
南美洲最南墙的山系和非洲最南墙的山系有相同的地质构造,有相同的矿产,成山年代也相同,如果把美非两块大陆移动到一起,就成为同一个山系。
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地球上原来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
B. 大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缓慢而不断地漂移着
C. 大陆原来的部分山原被分开了
D. 在不同的大陆有完全相同的地质构造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细节判断。由材料可知南美洲最南墙的山系和非洲最南墙的山系曾为同一山系,只有“被分开”和“不断漂移”后,才能形成了现在的构局。由此可知,B、C项正确。南美洲和非洲分属不同大陆,由材料可知其有相同的地质构造,故D正确。
A项在材料中未提及。故正确答案为A。
43
(单选题)
从1918 年开始,有关人员每年对比萨斜塔进行测量,1918—1958 年的40 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 毫米;而1959—1969 年的10 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 毫米。现在顶部中心偏离中心垂直线向南倾斜4.5 米。
上述文字想表达的意思是( )。
A. 比萨斜塔南倾的情况已经很严重
B. 比萨斜塔倾斜的速度加快
C. 比萨斜塔测量的准确度越来越高
D. 比萨斜塔测量的力度加大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隐含主旨。平均每年倾斜的毫米数代表倾斜的速度,由1918-1958的40年平均每年倾斜的毫米数与1959-1969的10年对比,可知材料主要表达比萨斜塔倾斜的速度加快了。故正确答案为B。
无法通过前后两次平均每年倾斜的毫米数的对比,来衡量比萨斜塔南倾是否严重,故A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提及;D项未抓住材料重点。
44
(单选题)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医生认为吸烟对人体有害,你同意吗?”这类问题,或带有倾向性,或带有诱导性,因此容易使被调查者在趋同心理的支配下,做出与本人真实想法相反的回答。
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
A.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要简洁些
B.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要直截了当
C.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要避免趋同心理
D.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提问方式要中性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想表达“可知此题考查表面主旨。材料通过举例引出主旨,即由于问卷调查题带有倾向性或诱导性,使调查者容易做出与本人真实想法相反的答案。为避免这一情况,对于设计问卷调查题的人来说,只能保证提问方式中性,而“趋同心理”是针对被调查者来说的,故D正确,C错误。A、B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未抓住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D。
45
(单选题)
地球水圈由海洋、湖泊、江河、沼泽、地下水及冰川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据科学家估算,地球表层的总水量约为14 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占97.3%,以冰川为主的陆上水占2.7%,大气中的水,与前两者相比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上材料不可能推出的是( )。
A. 陆地上的水主要在冰川中
B. 海水中有液态水,也可能有固态水
C.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多
D. 从大气中取水意义不大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海洋水占97.3%”可知,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咸水,淡水资源很少,故C说法错误。
由“以冰川为主的陆上水”,可知A正确。由“地球水圈由海洋……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可知B正确。由“大气中的水……可以忽略不计”,可知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46
(单选题)
歌德生活丰富,他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他新鲜活泼之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在他《谈话录》中,可以发现一粒粒金刚石般的言论。此一粒粒金刚石之言论,虽然散见各处,不想统摄,然其光芒,互相映射。
对文中“金刚石”喻意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具有穿透性
B. 具有色彩性
C. 具有永久性
D. 具有思想性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材料中用“然其光芒,互相映射”来形容歌德金刚石般的言论。“然其光芒,互相映射”体现了金刚石的穿透性,故正确答案为A。
D项,金刚石不具有思想性的特点。B、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47
(单选题)
“泰山不如平地大”,程明道此言,真足千古。在平地者谁知平地大?唯登泰山者,乃益知平地大。故必读西哲印哲书,而后益知中国先哲之不可及,知其中庸之高明也。
对文中语意理解正确的是( )。
A. 将西哲印哲比喻成泰山
B. 将西哲印哲比喻成大地
C. 中国先哲不及西哲印哲
D. 读西哲印哲书最为重要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材料将“西哲印哲”比喻成“泰山”,将“中国先哲”比喻成“大地”,从而突出中国先哲的高明。故正确答案为A。
B、C、D项均说法错误。
48
(单选题)
两河流域的苏芙尔人在公元前4000年就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并逐渐演化成了西亚一带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约在公元前1000年,在今叙利亚一带生活的阿拉美亚(Arameans)人,习得了腓尼基(Phoenicia)的字母文字。随着军事的扩张和贸易的开展,数百年后,阿拉美亚的语言、文字在西亚普及开来,楔形文字渐被取代。
对文意理解有误的是( )。
A. 苏芙尔人使用楔形文字比阿拉美亚人使用腓尼基文字更早
B. 西亚地区先前曾广泛使用过楔形文字,其后普及使用腓尼基文字
C. 腓尼基的字母文字是叙利亚的阿拉美亚人率先习得的
D. 阿拉美亚人的语言文字能在西亚普及,与他们的军事扩张和贸易开展有关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材料提到叙利亚的阿拉美亚人习得了腓尼基的字母文字,但没有提到“率先”,故正确答案为C。
其它选项均能再材料中找到。
49
(单选题)
交流的匿名性似乎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曾几何时,彼得·斯坦纳绘制的一幅漫画在网民中几乎无人不晓,这幅一九九三年登于《纽约客》杂志的漫画所取的那个诙谐的标题“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被网民们当作不言自明之公理加以信奉。
对文中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理解有误的是( )。
A. 这是对网民是否具有人性的强烈质疑
B. 这正是因匿名性而产生的一种现状
C.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
D. 网民们大多数都认可互联网中交流的匿名性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题。“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指在互联网上可以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强调互联网的“匿名性”,并非A项所说的“人性”。故正确答案为A。
B、C、D项均提到了“互联网的匿名性”,理解正确。
50
(单选题)
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终身苦役犯,服刑初期被用铁链拴在墙上,可他们照样有他们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别的苦役犯一样,被允许离开这堵墙,戴着脚缭走动。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
从文段中可悟出的哲理是( )。
A. 生存是第一要义
B. 理想是生存的精神支柱
C. 置于死地而后生
D. 生存的目的在于发展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隐含主旨。材料通过终身苦役犯的例子引出主旨,即“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整个材料构成“例子铺垫——提出观点”的分——总结构。总的部分是材料的表面主旨,进一步引申为“理想是生存的精神支柱”,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A未抓住材料重点。C、D项在材料中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