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
或许,作为一个翻译,一个以在两种语言之间搬运信息为职业的人,最无奈的事情,不是感到不同语言之间的鸿沟无法弥合,而是发现大多数生活在单语体系中的人,看不见那条鸿沟的存在,看不见翻译者为了沟通所做的上穷碧落下黄泉般的挣扎。或许有的人从未意识到,萌发于一片有限的特定土地上的语言,有时是无力为异域事物命名的。
作者意在通过这段文字强调( )。
A. 不同语言之间的鸿沟无法弥合
B. 不同语言有时无法一一对译
C. 人们往往无法认同翻译的辛苦
D. 翻译工作很难得到人们认同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文段首先阐述了翻译工作的无奈,接着关联词“不是……而是”强调了无奈在于大多数人看不见鸿沟的存在,以及译者做出的努力。最后一句说在不同语言之间,翻译有时无能为力,据此判断B项“无法一一对译”符合文意。
A项的叙述在原文“不是”后面,不属于要强调的。C、D在文中没有体现,句子的意思是人们根本就意识不到所看的文字是经过翻译挣扎而来,并非“无法认同”。
故正确答案为B。
2
(单选题)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中国在孩子的计算能力方面教育很成功,效果很明显
B. 中国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
C. 中国应重视孩子在创造力、想象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D. 中国孩子比较务实,重视智力开发,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引述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认为自己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占比也很低,因此应该重视这两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
A项、B项错误,文中更多是在说不足,也没提到扬长避短。D项也不是文章的主要意思。故正确答案为C。
3
(单选题)
①我们之所以要隆重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②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科学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③而且还因为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真理和社会而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④是鼓舞我们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力量。
对这段话的逻辑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
A. ②与③之间是递进关系
B. ①与④之间是承接关系
C. ③与④之间是并列关系
D. ①与②之间是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
此题考查语境中句子理解的能力。
理解文段整体结构要从关联词入手,“①之所以……,②不仅是因为……,③而且还因为……是……,④是……”,由此可以判断,①是结果,②③④都是原因;第二层②和③(不仅……而且还)是递进关系;第三层③和④之间是并列关系。选项中B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4
(单选题)
尽管大多数时候,人类学家以科学家自居,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类学家与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个人,各种感受的交织,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不过,不要紧,承认这种“沮丧、尴尬、疲倦和窘迫”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而且越来越被看作是田野叙述中,一个有益的维度。
作者对人类学家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看法是( )。
A. 不可避免
B. 情有可原
C. 有利有弊
D. 弊大于利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此题属于考查立场判断态度理解题。
文段首先提出人类学家的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接着叙述作者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由“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有益的维度”这几个词可知作者对这一现象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即认为这一事实是情有可原的,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可避免”虽然也表理解,但文中这一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并没有特别论述。C、D项错误,文中没有明确说“弊端”也没有利弊对比。故正确答案为B。
5
(单选题)
包明德谈到,孔子及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但并非惟一的元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源远流长,弘扬古代文化为的是同现代文明对接,并实现科学转化,中华文化中很多不同的思想同样有利于现代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他还提出,弘扬孔子思想也须注意避免文化思想上的悖论。比如“五四”运动中的启蒙思想成果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先进因素,对此也应予以合情合理的阐释。
作者主张“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并非因为( )。
A. 儒家思想与五四启蒙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B. 儒家以外的古代思想流派也有合理成分
C. 儒家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
D. 儒家思想应该作科学的分析鉴别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作者从“儒家思想”本身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角度对“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还列举“五四运动”中的启蒙思想作为文化中先进的因素应该予以合理解释。这里并不能因为纳入了启蒙思想就不能独尊儒术,而是文化本身就含有多样的思想。也就是说儒家和启蒙并非对立的,据此判断A项“格格不入”不是作者不独尊儒术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
①在基因时代,生物学家们收集分子层次上的癌症成因信息,这些信息使他们开始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即根据肿瘤出现在身体中的位置来分类癌症。
②研究者们认识到传统的分类法应该被根据突变种类的分类法取代,正是这些突变使得细胞以不受控制的形式生长而形成肿瘤。
③如果两个患者的肿瘤存在于完全不同的器官组织之中,却由相同的突变引发,其间的共同点可能比那种存在于同一个器官中却由不同的分子机制引起的肿瘤更多。
④ ( ),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患有同种癌症的病人却可能会因为决定性突变的不同而有着非常不同的结果。
⑤一旦不再将癌症视为一种依据解剖学定义的疾病,转而集中注意这些分子异常,治疗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场竞赛了。
⑥常规的化疗和放疗对分裂中的细胞特别有杀伤力,所以能够对总在高速生长的肿瘤细胞形成显著伤害。但它们同时也要求身体的其他部分付出高昂的代价。
⑦很多肿瘤学家相信这一方法可以将癌症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化为一种慢性病,人们可以忍受着这种慢性病生活很长时间。当然这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
⑧治疗可能需要采用靶向药物的鸡尾酒疗法,鸡尾酒的配方随肿瘤的突变随时调节。虽然很难,但理论上这种治疗方法应该比目前应用的方法有效得多,同时副作用也小得多。
⑨艾滋病明显就是这种情形,采用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的鸡尾酒疗法能够减慢病毒的复制,使得感染HIV的人可以忍受着这种感染活到老年。如果发现病毒对某种药物产生抗性,就换用另一种药物。
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遗传学家们发现了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与超过半数的乳腺癌遗传类型有关。
⑪这两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掌管DNA修复,因此当他们有缺陷时,细胞变得更有可能累积那些将引发癌症的突变。
⑫但这种遗传型变异仅占乳腺癌变异的10%,所以在治疗乳腺癌和其它肿瘤的问题上,当前最需要也最艰巨的努力在于:识别那些在个别细胞中自然产生的致癌突变。
⑬为此,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将致力于完成25000例个体肿瘤的DNA测序,建立50种最常见的癌症的突变记录档案。
6
(单选题)
生物学家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的原因是( )。
A. 如今已经进入基因时代
B. 癌症发生跟身体的器官无关
C. 解剖学无法定义癌症的分类
D. 癌症发生与分子机制突变相关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阅读的细节判断。
质疑传统癌症分类的原因应该定位到文章①和②。前一句指出生物学家对根据肿瘤出现的位置来给癌症分类有质疑,后一句说明肿瘤的真正原因与突变有关,传统分类方法应该被以突变依据的新方法取代。这个原因与选项D完全符合。故正确答案为D。
7
(单选题)
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实
B. 而且
C. 反之
D. 另外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虚词辨析和在语境的使用。
空缺定位在文章第④部分第一句。③说的是“存在于不同器官,由相同突变引起的肿瘤”相同点比较多,④说的是“存在于相同器官,由不同突变引起的肿瘤”可能非常不同,这两句表述的情况恰好相反,但从正方两方面都说明了按照突变划分肿瘤更科学。因此,这个空用C项“反之”更为合适。本题B项“而且”是干扰项,也是为说明同一个观点的递进,但不如“反之”的语气强烈,证明力更强。故正确答案为C。
8
(单选题)
研究者认为,可以借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来治疗癌症,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
A. 常规的化疗放疗对人体其他部分有伤害
B. 治疗可以采用靶向药物的鸡尾酒疗法
C. 鸡尾酒的配方随肿瘤的突变随时调节
D. 病毒产生抗药性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文章细节判断理解。
文段⑧和⑨对借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来治疗癌症的鸡尾酒疗法进行解释。B项、C项、D项都是鸡尾酒疗法的内容。A项说的是常规的化疗放疗治疗癌症方法的弊端,由此并不能得出可以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治疗癌症,与题目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9
(单选题)
要使文章中这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得以实现,关键在于( )。
A. 研究出靶向药物的鸡尾酒疗法配方
B. 对BRCA1和BRCA2致癌原因深入探究
C. 识别出各种会引起癌症的基因突变
D. 完成25000例个体肿瘤的DNA测序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文章细节判断理解。
文段⑩中“当前最需要也是最艰巨的努力在于:识别那些在个别细胞中自然产生的致癌突变”。由“最需要”、“最艰巨”可认为C项找出基因突变是治疗癌症的关键所在,故正确答案为C。
10
(单选题)
如果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层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③/④-⑨/⑩-⑬
B. ①-④/⑤-⑨/⑩-⑬
C. ①-②/③-⑧/⑨-⑬
D. ①-⑤/⑥-⑧/⑨-⑬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①—④提出了生物学家对传统癌症分类方法的质疑,并提出传统分类方法应该被依据突变种类的分类法所取代。
从⑤开始,文章主要探讨癌症的治疗,首先提出常规化治疗和放射疗法对身体的伤害,接着说借用艾滋病治疗的鸡尾酒疗法,可以看出⑤—⑨都在说癌症治疗方法的变化。
⑩—⑬简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遗传学家对治疗癌症做出的努力,算是对行业状况的描述。
故正确答案为B。
11
(单选题)
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不能打破心的四壁,( )给你整个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依次填入上方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若 虽然
B. 只要 就是
C. 如果 即使
D. 然而 虽然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虚词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使用近义虚词的能力。
“不能打破心的四壁”与后面的句子明显是假设关系,A项、C项符合题意。首先排除B项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和D项表转折关系的“然而”。第二空,“给你整个大海”与“你也找不到自由”同样是假设关系,所以排除A项表转折关系的“虽然”。综上分析,选C。
故正确答案为C。
12
(单选题)
央视国际的《每周质量报告》( ) ,目前我国很多突然耳聋的孩子都是由于生病时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专家(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依次填入上方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披露 透露
B. 揭露 泄露
C. 透露 披露
D. 暴露 披露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实词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
“揭露”一般是指不好的东西,比如揭露罪行;“披露”通常是由旁观者通过比较正式的渠道进行公布、发表;“透露”通常是由当事者有意或无意的公开一些事情;“暴露”指显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比如暴露目标、身份;“泄露”通常是指秘密等比较机密的东西,比如泄露考题。
第一空主体是电视节目,内容是耳聋孩子的病因。首先可以排除B项(揭露罪行)、D项(隐蔽事物显露)。第二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并不是正式渠道,用“透露”更为合适。综上,选A。
故正确答案为A。
13
(单选题)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将( )地度过一生,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将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必定注重眼前的( ),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就会变成少数人捞取私利的工具。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冲破了旧有意识形态的束缚,人民的认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是重树理想的时候了。
依次填入上放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浑浑噩噩 功过得失
B. 糊里糊涂 小恩小惠
C. 得过且过 功名利禄
D. 碌碌无为 蝇头小利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成语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辨析。
两个分句都是拿人与国家做类比,填空也需要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从第二空入手,与“少数人捞取私利”对应的应该是对待利益的态度,A项“功过得失”说的是功过,首先排除。第一空所填成语要修饰“度过一生”,C项“得过且过”已经有“度过”的意思,语义重复,也可排除。B项“糊里糊涂”与D项“碌碌无为”相比,前者过于口语化,而后者更能说明毫无建树的状态,综上,选D。
故正确答案为D。
14
(单选题)
百年来,谈论辛亥革命的论著文章汗牛充栋,但 不多。章士钊的当年论述和晚年静思,往往 ,令人心折。这段箴言,值得人们反复沉思。
依次填入上方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人至深 一鸣惊人
B. 真知灼见 一针见血
C. 有感而发 醍醐灌顶
D. 有理有据 雷霆万钧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成语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填空。
根据句子结构判断第一空需填入名词性词语,选项中A、C、D都不能做主语,可直接排除。
第二空需要理解“什么样的论述和静思令人心折”,折是折服,佩服的意思。“一鸣惊人”和“雷霆万钧”与晚年静思的语境不相符合。“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但主语是论著文章而非意见。“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与前述的“真知灼见”相呼应。故正确答案为B。
15
(单选题)
这世上有一种文字可以抵抗岁月,它的存在不因现代媒介的日渐茂盛而萎缩、消亡或被替代,它 在人的内心,将它生命的芬芳 在人汩汩流淌的血液中,它总是能够调动起人所有的阅历和人生储藏,让曾经 的、只属于个人的美的感受一再降临。
依次填入上方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隐藏 散发 灵光一现
B. 深埋 飘散 渐行渐远
C. 潜入 弥漫 若隐若现
D. 蛰伏 浸润 稍纵即逝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混搭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和实词的混搭填空。
本题从第三空切入合适,“一再降临”说明之前“属于个人的美”出现的次数非常少、持续的时间非常短。B项“渐行渐远”和C项“若隐若现”都不能表达拥有过又很快失去的状态,先排除B、C。
第二空要表达“芬芳”在血液中的动作,“散发”、“飘散”、“弥漫”都表达散开的状态,最终是会消逝的,只有“浸润”表达了融合,你中有我的意象,更符合语境表达。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