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常识判断
86(单选题)医生:患者
A.工人:机器
B.啄木鸟:病树
C.警察:罪犯
D.法官:律师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对应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主体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对应关系
B项啄木鸟和病树是对应关系,且啄木鸟对病树可以看作是一种服务。A、D项是对应关系,但不符合服务对象的关系,D项是并列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
87(单选题)紫竹:植物学家
A.金属:铸工
B.铁锤:石头
C.动物:植物
D.蝴蝶:昆虫学家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对应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对象和人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D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A、B不是对象和人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C项为并列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88(单选题)老师:学生
A.教师:职工
B.编辑:读者
C.师傅:学徒
D.演员:经济人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对应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人物和其教授对象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的逻辑关系为C。A项无明显逻辑关系,B、D为对应关系,但不是人物和其教授对象的一一对应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89(单选题)书法:艺术
A.抢劫:犯罪
B.鲁迅:周树人
C.历史:世界史
D.权力:金钱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包容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包容关系,且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形式。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B项为全同关系,C项为属于包容关系,但历史包含世界史,即后者是前者的一种,故C错误,D项为并列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
90(单选题)森林:树木
A.头:身体
B.花:菊花
C.山脉:山
D.身体:身躯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包容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间是包容关系,且为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为包容关系,但属于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B项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C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D项属于全同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91(单选题)工人:机器
A.赌球:球员
B.无产者:资本家
C.农民:土地
D.商人:商品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对应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属于人物和其谋生手段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B和题干逻辑关系不同。C、D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但C项中的土地和题干中的机器均为生产资料,而D项中的商品不属于生产资料,故排除D。正确答案为C。
92(单选题)教师:教室
A.士兵:子弹
B.士兵:战斗
C.战场:战士
D.士兵:军营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对应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为对应关系,且为职业和地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的逻辑关系即为D,士兵的工作地点在军营。A、B、C均没有地点。故正确答案为D。
93(单选题)发奋:成功
A.点灯:放火
B.饮料:可乐
C.扶贫:账户
D.自满:失败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因果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因果关系,且为或然因果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的逻辑关系为D。A项无明显逻辑关系,B项为包容关系,C项为对应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94(单选题)中国:国家
A.秦国:战国
B.人:动物
C.昆仑山:武夷山脉
D.生物:植物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包容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间是包容关系,且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种。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的逻辑关系为B,A项中需要注意战国并不是国家,而是时期,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A错误。C项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D项是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但后者是前者的一种,与题干正好相反。故正确答案为B。
95(单选题)资本家:工人
A.地主:佃户
B.教师:学生
C.店员:客户
D.父亲:儿子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对应关系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间是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四个选项均是对应关系,题干中资本家和工人间存在剥削关系,A项中地主和佃户间同样存在剥削关系。其他选项均无此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
96(单选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 )。
A.建设小康社会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D.发展科技教育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国情社情 解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故本题选B。
本题相关知识点: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7(单选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
A.2000年翻一番
B.2001年翻一番
C.2000年翻两番
D.2001年翻两番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国情社情 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故本题选A。
98(单选题)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发展趋势是( )。
A.必然性
B.可能性
C.现实性
D.偶然性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99(单选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A.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B.前后二者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C.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后二者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物质是运动和发展的,是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相关知识点:
1、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100(单选题)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 )发展水平。
A.政治
B.科学
C.文化
D.生产力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故正确答案为D。
101(单选题)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质,这主要是由于( )。
A.不同的事物内部有其不同的否定方面
B.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C.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联系
D.不同的事物内部有其特殊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存在就是以矛盾的方式存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的一面和否定的一面,肯定与否定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是促使事物产生和发展、消亡的动力。那么一个特殊的事物之所以产生,就是由其内部存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矛盾的特殊性造成了事物存在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是由其内部特殊的矛盾决定的。故正确答案为D。
102(单选题)有关财政,错误的说法是( )。
A.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B.财政投资的多少和分配于不同部门直接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产业结构
C.根据财政收入的划分,债务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
D.财政政策的目标体现出简明,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 解析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A选项正确。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B、D选项说明财政投资的重要性及财政政策的特点,是正确的。通常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分类,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因此债务收入属于财政收入,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103(单选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培育市场体系
C.加强宏观调控体系
D.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 解析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正确答案为A。
104(单选题)(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本纲领。
A.社会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助
D.社会保险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政府职能 解析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1、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2、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3、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105(单选题)著作财产权包括( )。
A.发表权
B.演绎权
C.修改权
D.署名权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其他法律法规 解析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二)署名权;(三)修改权;(四)保护作品完整权;(五)复制权;(六)发行权;(七)出租权;(八)展览权;(九)表演权;(十)放映权;(十一)广播权;(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十三)摄制权;(十四)改编权;(十六)汇编权;(十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著作财产权又称“著作经济权”,使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指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据此可见,(五)至(十七)是有权获得报酬和转让的,也就是财产权,而(一)发表权(二)署名权(三)修改权(四)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人身权,不能转让。
故正确答案为B。
106(单选题)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表示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刑法 解析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1、犯罪预备,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
2、犯意表示又称“犯罪决意”,指行为人表示决定实施某种犯罪的意思。一般以口头、文字或其他方式将犯罪意思表示于外部。单纯的犯意表属于犯罪思想的范畴,如果没有为实现犯罪意图而进行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不能认定为已罪、处以刑罚。
3、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107(单选题)我国刑法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应理解为(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刑法 解析现行刑法第十三条“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种所谓“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不认为构成犯罪”,意思是指该行为在法学理论上已经是犯罪,但出于立法者的考虑,在立法阶段就将此种行为排出在了犯罪行为之外,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自然也就不是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C。
108(单选题)转继承适用的范围是( )。
A.遗嘱继承
B.法定继承
C.遗赠抚养协议
D.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民法 解析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权,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和第五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受赠人表示接受遗赠,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其接受遗赠的权利移转给他的继承人”的规定,说明转继承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实际接受遗产前死亡,该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代其实际接受其有权继承的遗产。
109(单选题)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
A.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B.13年
C.15年
D.15年以上20年以下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刑法 解析刑法修正案八将原七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故正确答案为B。
110(单选题)关于行政诉讼的范围和行政复议范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也一定能提起复议
B.能提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也一定能提起行政诉讼
C.有些案件只能提起行政诉讼,有些案件只能提起行政复议
D.两者的范围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行政法 解析行政诉讼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而行政复议既解决上面"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还解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以及抽象行政行为的问题。因此,行政诉讼的受诉范围包括在行政复议范围内。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相关知识点:
1、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的诉讼制度。
111(单选题)离职学习超过一年的国家公务员应办理的手续是( )。
A.免职手续
B.辞职手续
C.调任手续
D.转任手续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公务员法 解析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公务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免除其职务: (1)转换职位任职的。国家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机关内跨职类或跨部门、跨单位转换岗位任职。这种工作调动,使得公务员不再任原职,故在任命新职的同时免去原任职务 (2)晋升或者降低职务的。公务员的职务升降是指因工作调动而使公务员不再担任原职,任命新职的同时免去原职 (3)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 (4)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 (5)退休的; (6)因其他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故正确答案为A。
112(单选题)下面哪种社会关系,公务员可以不用回避?
A.夫妻
B.密友
C.甥子女
D.祖父母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公务员法 解析任职回避,又称职务回避,是指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做出的限制。任职回避亲属范围包括:
1、夫妻关系;2、直系血亲关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3、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包括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4、近婚亲关系,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配偶。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相关知识点:
公务员法规定的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
113(单选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任职,( )人以下,在该级人大闭会期间由该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
A.3
B.4
C.2
D.5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宪法 解析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任职,2人以下,在该级人大闭会期间由该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故正确答案为C。
114(单选题)我国唯一国家级的培训高级公务员机构是( )。
A.中央党校
B.国家行政学院
C.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D.中国人民大学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行政管理 解析国家行政学院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而建立的。国家行政学院是负责培养高中级公务员、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才,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询、开展公共管理等领域理论研究的正部级机构,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相关知识点:
1、中共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党中央直属的重要部门,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和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115(单选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指示具有强制约束作用,要求下级机关必须遵守和执行
B.决定具有指导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是指导工作的准则
C.任免通知落款处由任免机关领导人亲笔签署(或代以签名章)
D.迁移、更改电话号码等可使用通告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公文相关概念 解析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时使用的公文。通告不同公告,它主要用于有关单位开展业务工作需要。迁移、更改电话号码等不是与有关单位开展业务有关,不可使用通告。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1、指示是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要点及要求、步骤和方法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指导原则的下行公文。指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政策性,可以使某项重要事项、工作能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2、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时使用的一种公文。决定可由机关作出,也可由会议作出。决定对领导机关而言,发挥着领导作用;对公民而言,有着行动凭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