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empirenews.page--]

发布时间:2013-08-08 10:59:24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18(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蹊跷的蹊应为qi音,排除A;追溯的溯应为su音,排除C;万马齐喑的喑应为yin音,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

  19(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必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领域的隐患,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惩处体制机制。

  B.通过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C.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下,传扬出去,肯定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声誉。

  D.对采用电脑摇号择校的做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不少有识之士建议实行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所处学区来确定。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病句辨析题 解析A中缺少谓语,应为必须“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有语病;C中“贻笑大方”包含被人笑话的意思,“被人”二字重复,有语病;D中缺少宾语,应为“实行……的方法”。只有B无语病,故正确答案为B。

  20(单选题)①以知识为主导所得出的美丑的概念,是不真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②即如美丑而言,当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时候,就有了美丑的区分,就有了分别的见解。

  ③在老子看来,相反相成,是知识构成的特性,但并非世界本身所具有。

  ④老子并非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识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

  ⑤人为世界分出高下美丑,是在下判断,以人的理性确定世界的意义,这样的知识并不符合世界的特性。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③⑤②①④

  B.②④③①⑤

  C.①③⑤④②

  D.⑤④②③①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语句排序 解析④用于解释①,所以④在①后,排除B、D;②中提到“分别的见解”,而①中“以知识为主导所得出的美丑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所以②在①前,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A。

  21(单选题)①一个人的表情能改变容颜,特别是日积月累的表情,具有滴水穿石的效果。

  ②一个人的面容是先天生好的。

  ③你看那些老年夫妻,经过多年饮食和趣味的磨合,表情越来越趋相同,一颦一笑都相仿。

  ④这种美除了有姣好的面容作底子,更重要的是表情和气度在起作用。

  ⑤少年的美或许是惊艳的,但只称得上漂亮,只有过了成年,甚至到了色衰的中老年,才可称得上美。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⑤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②①④

  D.②⑤④①③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语句排序 解析③是对①中“滴水穿石的效果”的具体表述,故①在③前,前后连接,排除B、C;④提到了“表情”和“气度”两方面,而①说到了“表情”这一方面,所以④应在①前,排除A。故正确答案为D。

  22(单选题)①因此把才学比作剑,当使用的时候就拿出来,而不用的时候就藏入鞘中,不将其把玩炫耀,否则,很少有不因此而得祸的。

  ②自古以来,才学外露的都遭到灾祸,没有一个幸免,怎么不令人为此忧心忡忡呢?

  ③才学是君子用来进行身心的修养,而并非用来自负骄矜的工具;君子是以才学来治理社会,而并非用以自夸炫耀的。

  ④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才能和学识本身有什么过错,而是错误应用造成的。

  ⑤没有才能和学识,士人会感到羞耻;具备才能和学识,士人会因此而担忧。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⑤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④②①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语句排序 解析⑤提出了一个说法,④是对⑤的阐述,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才学的“错误应用”,故④⑤相连,⑤在④前,排除B、C;③提到了才学的“正确使用”,否定了“错误应用”,顺承④,故④应在③前,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A。

  23(单选题)①再比如财产公开不需要保护隐私,但香港把保护隐私作为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基本原则,保护申报人隐私也是一项国际惯例。

  ②但在如何公开,何时公开,怎样公开等问题上还远没达到共识的程度。

  ③有人分析称,各界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认为所有公务员都要公开,但香港就并非如此。

  ④从现实情况看,就官员财产要不要公开的问题,早有基本共识。

  ⑤这就需要我们静下来研究问题,而不是流于情绪的宣泄。

  ⑥这样的冷静分析不是没有道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⑤⑥

  B.③①④②⑤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③②④①⑥⑤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语句排序 解析②中提到了财产公开问题并没有达到共识,而③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现象,故②应在③前,直接排除A、B、D。故正确答案为C。

  24(单选题)罗尔斯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颇足发人深省。他说:“我读前人的著作,如休谟或康德,有一个视为当然的假定,即这些作者比我聪明得多。如果不然,我又何必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去研读他们的著作呢?如果我偶尔在他们的论证中见到了一点错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们自己一定早已见到了这个错误,并且处理过了。总之,他们的著作中绝没有简单的一般错误,也没有关系重大的错误。”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B.读书须持谦逊态度

  C.读书最忌不求甚解

  D.读书不能人云亦云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根据提问可知为隐含主旨题。

  罗尔斯假定别人比他聪明得多,所以发现别人的错误的时候,并没有怀疑,而是接受这种处理过的“错误”,体现了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B最契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A与文意相反;CD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

  25(单选题)政府当然应该接受批评,但批评的基础应该是事实,而不是谣言。如城管,你可以批评授权过度,也可以批评一些地区没有将城管纳入体制编制带来的执法倾向的不当。但在网上整天发一些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准确事实描述的图片故事,就不是一种正常的批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政府应该接受人民的合理批评

  B.只有走正规的渠道,批评政府才能奏效

  C.批评政府应该有理有据,遵循事实

  D.批评政府不能靠煽动民众情绪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根据提问可知该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论点“政府当然应该接受批评,但批评的基础应该是事实,而不是谣言”,后面是对这个论点的具体阐述。C最符合论点,故正确答案为C。

  26(单选题)经典会被一代代人重读,这样文化、尤其是作为精髓的文化就有了传承。当然有些也是隔代遗传,甚至经过世纪尘封。有些经典的命运非常孤独,有些好得多。经典是时间的造物。在时间中它又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些读者会把自己的生命又加入进来。经典不怎么时髦,经典是安静的,经典等待着。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这个读者有多好,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

  对这段文字意思概括最准确的是( )。

  A.重读经典有利于文化传承

  B.经典的生命需要读者来重塑

  C.尘封的经典更值得去品味

  D.经典的命运各不相同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通读文段可知,尾句“这个读者有多好,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是对整个文段的概括,经典的重生是由读者完成的。B最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27(单选题)中国中古政治制度有秦汉与隋唐两大典型,其组织与运用截然不同,然秦汉型如何一变为隋唐型,则由魏晋南北朝三百数十年间政治社会情势之积渐演变有以致之,非出某一人物之特意革创者。故魏晋南北朝时代之制度,其本身虽不成一典型,然欲观秦汉制度如何没落,隋唐制度如何新生,则必当于此一纷乱时代求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意义重大

  B.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发展脉络较为模糊

  C.魏晋南北朝是秦汉与隋唐的过渡时期

  D.政治制度的沿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通读文段可知,魏晋南北朝作为秦汉和隋唐两个时代的过渡,要研究“秦汉制度如何没落,隋唐制度如何新生”这一问题,那么“此一纷乱时代”是不可或缺的。表明了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重大意义。故正确答案为A。

  28(单选题)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这段文字体现了( )。

  A.民主思想

  B.民粹思想

  C.民本思想

  D.民生思想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词句理解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人名言的理解。“民为贵”就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

  29(单选题)1994年到1997年4年时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10%多一点,到2011年接近22%,如果考虑到土地出让和其他政府基金性收入,有专家估计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0%。而同期,企业或者是资本收入占比也大幅度提高。一个佐证是,2002年底,企业存款为64298.47亿元,低于当时的个人存款,而到2011年底,企业存款(央行新的统计科目为“单位存款”,口径相当)上升到423086.61亿元,增长了5.58倍,远超同期个人存款2.68倍的增幅。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

  A.收入越来越向政府和资本倾斜

  B.政府应适当降低税收

  C.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

  D.政府收入过高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态度理解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文段通过举例分别说明了“财政收入”和“资本”两个方面的巨大增幅,收入不断倾斜。A与文意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A。

  30(单选题)虽然我国农村一对夫妇大多生育二胎以上,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一拨一拨到城市打工。因此,年轻的高素质移民将不断对冲大城市老龄人口,使人口年龄相对下降或持平,大城市的活力就会保持下去。而在一些地方,老年人支撑农村,已显端倪,甚至可能成为常态。日本的偏僻农村就是前车之鉴。

  这段文字说明( )。

  A.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日本同样严重

  B.农村可能比大都市更早进入老龄化时代

  C.人口状况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

  D.人口流动将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态度理解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由文段可知,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对冲大城市老龄人口,使城市老龄化推迟,而农村的老龄化可能已经出现,即农村比城市更早进入老龄化,显然B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31(单选题)西藏的一些高僧往往以经年累月的光阴用五彩细砂砌成巧夺天工的曼荼罗图案,整个过程中,作业者口诵经文、心存敬意、屏息凝视、一丝不苟。几经辛苦,到了功行完满的一刻,却会毫不留恋地一手抹掉。这一种态度,对惯于享用先进科技和讲求功效的现代人来说,骤看简单不可思议,但细心省察下,却寓意深远。

  最准确表达这段文字中“寓意”的意思的是( )。

  A.人生的一切繁华景象归根到底都是无常的

  B.应对生命保持高度的敬畏感

  C.应认真庄严地投入生活又不为生活中的得失所累

  D.生命的意义在于追寻精神上的安顿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词句理解题 解析“寓意”对应“这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是“毫不留恋地一手抹掉”,即不为得失所累。C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C。

  32(单选题)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者

  B.成功的人生少有挫折和失败

  C.成功是一种心理感受,与现实的物质无关

  D.成功可以自己定义,不用将其看得过于神圣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态度理解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文段开始说成功是一种“主观感受"。所谓“主观”就是一种由自身出发,可以自己定义的。后一句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诠释这种定义,并表达了成功就在我们身边的态度。D项与此表述一致,故正确答案为D。

  A、B在文段中并未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33(单选题)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在埃及,医师依成法处方,如果到第四日而不见疗效,他就可以改变药剂,只是他倘使在第四日之前急于改变成法,这要由他自己负责。从同样的理由来论证,完全按照成文法律统治的政体不会是最优良的政体,但也必须注意到一个统治者的心中仍然是存在通则的,而且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却是谁都难免有感情。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

  A.法治优于人治

  B.人性决定政治

  C.法律是过滤了情感的通则

  D.最优良的政体是不存在的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态度理解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根据“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却是谁都难免有感情”可知,法治优于人治。故正确答案为A。

  34(单选题)民众的不理解和利益相关方的围攻,是改革者永远的深渊。 。所以很多改革者成了悲壮的先驱,他们启迪了民智,开启了新局,却都已是“寂寞身后事”。改革者的远见与彷徨总是相伴而生,“虽千万人,吾往矣”,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勇气。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理想主义日益稀薄的年代,改革者弥足珍贵

  B.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C.伟大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D.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改革是值得付出代价的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接语选择题 解析“伟大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与“民众的不理解和利益相关方的围攻”相呼应,同时点出了“很多改革者成了悲壮的先驱”的原因,衔接最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

  35(单选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我国的城镇化率真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段文字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B.城镇化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C.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D.城镇化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开头主要表达“我国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接下来的“尽管如此”可知首句并非文段主要信息。第二句是对城镇化路程的具体规划,没有表达鲜明的论点,故文段尾句为本段的主旨句。“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都是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B与之最为接近。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