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素材宝典 > 人民时评 > 2007年人民时评
申论素材宝典 导航: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半月测验 半月评论 重要会议及讲话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社论 理论热点面对面 了望时评

人民时评:道声“谢”,难不难?

发布时间:2011-03-09 09:02:26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时评:道声“谢”,难不难?

  近日,广受媒体关注的湖南少年黄舸,给出一种答案: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选择了万里奔波,只为向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而反观社会上的另一些人,却遗憾地给出了另一种答案:30年来,重庆一对老夫妇靠捡垃圾收养了49个弃婴,但这些孩子被抱养后,却没有一个回来看过老人;“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临终时,受他资助的100多位学生家长不但未来探望,有的竟还责问:“不是说好要供到大学毕业吗?这不是坑人吗!”……

  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华民族素有感恩的传统美德。黄舸的一句“谢谢”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可为什么有些人,道一声谢,却这么难呢?

  这与当下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缺失不无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滋生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在一些人心中,社会关系被畸形压缩为单纯的物质交换关系,只要支付过费用,就认为已两清,只注重物质交换,不注重情感交流。我来宾馆饭店消费,你替我开门,我干吗要谢?你扫大街是拿钱的,我干吗要感谢?农民工替我干活我给你钱,干吗要感谢?感恩、感谢被逐渐剥离,一些人逐渐习惯于冷漠,习惯于背离感动,习惯于把别人的给予当成理所当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过于侧重功能性,传统美德教育相对弱化,感恩意识便在漠视中逐渐“断裂”。这样一来,出现把父母的爱看作天经地义,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的“冷漠群体”,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些人对感恩存在着错误理解,认为施恩是一种赐予,感恩是感谢恩惠,这会使双方出现人格上的不平等。比如一些企业举行各种仪式,进行“示众型援助”,就很可能非但无法唤起受助者的感激之情,反而扼杀其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学会感恩,不独是对善行的回馈,更是对善意的肯定和传递;拒绝感恩,会让人们逐渐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最终对友爱互助失去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构感恩意识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社会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重构感恩,有待国民在观念上从淡漠转为重视。感恩可以使人的内心更加和谐,多一份满足,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求。感恩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发自肺腑的一句“谢谢”,可能促陌生人成为朋友,让钢筋丛林充满温情。感恩有助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好地反哺农村,先富者回报社会,企业担当更多责任,市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珍爱休戚与共的大自然……

  重构感恩,呼唤教育的改进、社会舆论的推动。所谓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就是要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包括知恩、感恩等品行德性得以弘扬。

  重构感恩,还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与“人民时评:道声“谢”,难不难?”相关的内容推荐

    无相关信息